根及根莖類中藥材 秦艽(1 / 1)

根及根莖類中藥材 秦艽

(一)概述

別名

牛尾艽,粗莖秦艽。

為龍膽科龍膽屬植物秦艽(Gentianamacrophyllapall)和小秦艽(Gdahuricafisch)的幹燥根。有祛風濕、清濕熱、止脾痛之功效。主治風濕脾痛、筋脈拘攣、骨節煩痛、小兒疳積和發熱。多為野生,亦有家種。分布於東北、西北、華北、四川等地。小秦艽分布華北、西北和四川、西藏等省、自治區。秦艽主產於陝西、甘肅等省,小秦艽主產河北、內蒙古和陝西。

(二)植物特性

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20~35厘米,直立或偏狀。直根粗壯,圓形,多為獨根,或有少數分又者,微是扭曲狀,黃色或黃褐色。莖圓形有節,光滑無毛。基生葉腐爛後,呈絲狀纖維殘存基部。葉片披針形,根生葉較大,莖生葉較小,葉基聯合異鞘,葉片平滑無毛,葉脈5出。花在莖頂或葉腋間輪狀叢生,呈頭狀聚散花序,花冠先端5裂,淺黃綠色。蒴果長圓形。種子細小,橢圓形,褐色,有光澤。

(三)生長特性

秦艽係高山藥用植物。分布於海拔2400~3500米。氣候冷涼。雨量較多、日照充足的高山地區,多生長在土層深厚、土壤肥沃、富含腐殖質的山坡草叢中。小秦艽喜溫和氣候,耐寒,耐旱,多生於海拔1000~1800米山區、丘陵區的坡地、林緣及灌木叢中,以二陽坡生長較佳。土層深厚、肥沃的壤士及砂壤上生長較好,忌積水、鹽堿地、強光。

(四)栽培技術

1.選地整地

選海拔1000米左右,比較溫暖的山地、含有豐富腐殖質的沙質壤上或壤土為好。在選好的地上,施一次基肥,每公頃約用廄肥22500~30000千克,翻犁一次,深度30厘米左右,然後耙細整平,按120~150厘米寬作成畦。

2.繁殖方法

用種子繁殖和分株繁殖。

(1)種子繁殖

播種分春播和秋播,播種前種於處理,種子:沙=1:3,埋在室外,經低溫處理,春季解凍後,在整平的畦麵上,按行距20~30厘米,開成3厘米深、3厘米寬的錢溝,然後把拌細土的種子均勻地撒在溝內,覆一薄層細立即可。秋播在8~12月,8~9月播種當年即能出苗長出兩片葉子,可移栽。每公頃用種量7.5~15千克。

(2)分株繁殖分株繁殖

分春秋兩季,春季米萌動之前,挖出根,分成小簇(生育旺盛植株旁邊所生的子株及種根),每簇1~2個芽,按行距20~30厘米、株距10~20厘米栽植,穴深根據報的大小而定。栽根,埋上芽覆土3厘米左右,壓實;土幹要澆水,每公頃15萬株。

3.田間管理

澆水:播後,若遇幹旱,應均勻澆水。保持土壤濕潤,以利發芽,並蓋草簾保墒,出苗50%時,把簾支高10厘米,80%出苗撤掉簾子。秦艽雖喜陽光,但怕強光照射。

(1)除草施肥

播種當年因幼苗細小,不使中耕,宜將地內雜草用手拔除,保持地無雜草。待苗長出2~4片葉時,進行間苗,去弱留強,按2厘米1株交錯留苗。並結合追施一次稀的人畜糞尿。苗高4~5厘米時,再間苗一次,保持株距4~6厘米即可。以後各年,春季出苗時,清除地內殘葉雜物,進行第一次鬆土除草;第二次在6-7月進行。每次鬆土除草後,結合施一次肥料。現蕾時每公頃施過磷酸鈣375千克,除留種外,其餘花蕾全部摘掉。雨季應注意排水,防止爛根。

(2)采種

秦艽生長到第三年以後,大量開花結果。一般在9~10月,種子呈淺黃色時,將果實帶部分莖稈割回,置於通風處,後熟。待於後抖出種子,貯於幹燥處。

(五)采收加工

播種後2~3年,即可采收。在9~11月倒苗時,全根挖起,全淨莖葉、泥土,曬至半幹,堆拔發汗1-2天,然後再攤開曬至全幹。理順根條,蘆頭約留1厘米長。根莖繁殖一年收獲,一公頃產幹貨2250-2700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