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挖井挖到“瓦神爺”(1 / 1)

秦始皇兵馬俑坑是幾個農民在挖井的時候無意中發現的。

1974年初,陝西省臨潼縣(現為西安市臨潼區)西楊村的農民為灌溉幹旱的農田,決定合力在村南挖一眼水井。

西楊村,位於驪山北麓的洪積扇(洪水產生的積物在衝溝口所形成的扇狀堆積體)之上。這樣的地貌一般來說土地較為貧瘠,地麵上布滿砂石,莊稼長勢不怎麼好,但正是在這片不起眼的土地上,發現了震驚世界的文化瑰寶——秦始皇兵馬俑。

1974年3月25日,西楊村村民楊誌發、楊彥信、楊全義、楊文海、王普智、楊新滿等在生產隊長楊培彥、楊文學的帶領下,在村南的亂石灘上開始了挖井工程。此時,甘洌甜美的井水是他們內心最渴望的東西,他們個個幹勁兒十足,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場。

但命運女神偏偏和這些純樸本分的西北漢子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

當井挖到1米深的時候,楊誌發等人在地下挖出了一些木炭,但他們並沒有特別在意。可是當他們挖到2米多深的時候,出現在他們眼前的景象讓他們有些吃驚:一層堅硬的紅土塊出現了。他們幾個人麵麵相覷,無奈地搖了搖頭。畢竟這種情況已經超出了他們的認知範圍。

無奈之後更多的是忐忑不安,這群農村漢子心裏惦念著這口井究竟能不能打出水來。此時,他們並不知道,自己無意中發現的是震撼世界、舉世無雙的“寶藏”。

3月29日,這天注定是一個特殊的日子。

正是在這一天,埋藏在陰暗地下2000多年的秦始皇兵馬俑即將重見天日,走進人們的視野,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

負責在井下挖土的是楊誌發和楊彥信。

當他們挖到3、4米深的時候,突然發現幾個殘破的陶製人頭,還有就是陶製的斷臂殘膀。這些東西從地下一個個挖出來,在平靜的小村子裏炸開了鍋。人們七嘴八舌地議論著,有的說這是妖魔,是邪物,撞到邪物不吉利,挖井肯定是出不了水的。

可是楊誌發等人不信這個邪,繼續深挖,希望再深一點就能看到汩汩流淌的清水。在挖到4.5米深的時候,大量的青銅箭鏃、銅弩機等兵器出現在他們眼前。這時,大家的心裏著實驚慌了,甚至有人謠傳說,他們挖到的是“瓦神爺”的府邸。

所謂的“瓦神”,是當地老百姓對陶質神像的俗稱。瓦神後麵再加上一個“爺”字,乃是表示對神明的一種敬畏。

瓦,是中國古代建築用的一種陶製品,呈圓弧形的一種陶片,用於覆蓋屋頂。

中國的先民早在周代就發明了瓦,戰國時期城市建築業繁興,磚瓦製陶工藝隨之發展。除了一般的瓦之外,還有所謂的“瓦當”。瓦當,是指懸掛於屋簷最前端的瓦片,主要功能作用是防水、排水,保護木構簷頭,同時亦能增加建築的美觀。最初的瓦當呈半圓形,秦代的瓦當則由半圓發展為全圓形。漢代最流行的是圓瓦當,它上麵的圖案基本以祥瑞紋樣為主,分為動物、卷雲和文字紋等。四神紋瓦當在漢代是主流,包括四種動物即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這“四神”與避邪求福有關,同時又表示季節和方位。青龍,方位為東,代表春季;白虎,方位為西,代表秋季;朱雀,方位為南,代表夏季;玄武,方位為北,代表冬季。

這裏的“瓦神爺”自然與瓦當上的神獸沒有什麼關係,但質地肯定是陶製的,或是泥塑的。先民用泥土燒製出神明的模樣,用來頂禮膜拜,表達一種敬仰,傳遞一份心願。如今挖井挖到了“瓦神爺”的府邸,肯定不是什麼好事,想必還是一件無比晦氣倒黴的事情。

西楊村挖出“瓦神爺”的消息不脛而走,沒幾日就傳遍了周圍的七裏八鄉。許多人抱著好奇心特地趕來事發地點,想親眼見識一下“瓦神爺”。更有一些迷信的人,聽說此事後趕緊焚香燒表,拜倒在地祈求“瓦神爺”保佑全家平安幸福。不過,也有人說這是瘟神,這幾年收成不好,吃不飽穿不暖,受窮挨餓,缺衣少穿都是拜這瘟神所“賜”。一時間,各種傳言喧囂塵上,村民們莫衷一是,非但井水不能打出來,或許還增添了一個“打擾”神明的罪狀。

一段時間過後,臨潼晏寨公社(即今臨潼驪山鎮)負責水利建設的幹部房樹民恰好來到西楊村,他的主要工作是了解挖井的進展情況。當他聽說挖出“瓦神爺”的情況後,立即前往發現地點,仔細考察了一番。房樹民在當地算是一個知識分子,對文物考古略知一二,他敏銳地意識到“瓦神爺”很可能與秦始皇帝陵有某種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