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成語使用中的六個“盲點”(1 / 2)

例析成語使用中的六個“盲點”

成語,凝練精辟、生動形象,雖曆經滄桑歲月沿用至今,卻依舊文采熠熠,閃爍著灼人的光輝。因此,它是數年來高考語文試卷上一道“永恒的風景”,亦是檢測數百萬考生詞語運用能力的一道“上佳題型”。縱觀高考成語題的題型特點,審視其命題規律,我們發現,該類題的設誤類型有以下六種:

一、曲解詞義

例:這部精彩的電視劇播出時,幾乎萬人空巷,人們在家裏守著熒屏,街上顯得靜悄悄的。(1997年高考題第4題D項)

例句中,“萬人空巷”形容出動的人極多。蘇軾詩“賴有明朝看潮在,萬人空巷鬥新妝。”很明顯,曲解了詞義:認為街上靜悄悄的,許許多多的人都在家裏看精彩的電視劇。

例:今年初上海鮮牛奶市場燃起競相降價的烽火,銷售價格甚至低於成本,這對消費者來說倒正好可以火中取栗。(1998年高考題第5題C項)

例句中,“火中取栗”,法國作家拉封登寓言詩《猴子和貓》:一隻狡猾的猴子把栗子放在火裏燒熟,然後騙貓替它取出來,結果貓把腳上的毛燒掉了,卻吃不到栗子。該成語用來比喻被別人利用去幹冒險事,付出了代價而得不到好處。顯然,曲解了詞義。

二、用錯對象

例:博物館裏保存著大量有藝術價值的石刻作品,上麵的各種花鳥蟲獸、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輪美奐。(1999年高考題第4題B項)

例句中“美侖美奐”,“輪”是“高大”的意思,“奐”是“眾多”的意思,適用的對象應是高大的建築物,而非人物形象。

例:會議期間,農科院等單位在會場外擺出鮮花盆景銷售攤,休息時,攤前車水馬龍,產品供不應求。(2001年高考題第4題C項)

例句中“車水馬龍”指車像流水,馬像遊龍。形容車馬或車輛很多,來往不絕。由句中“產品供不應求”推知:攤前買鮮花盆景的人很多,而“車水馬龍”適用的對象是車馬,而非人。

三、誤用褒貶

例:為了救活這家瀕臨倒閉的工廠,新上任的廠領導積極開展市場調查,狠抓產品質量和開發,真可謂處心積慮。(1998年高考題第5題B項)

例句中,“處心積慮”指費盡心機,蓄謀已久。“處”是“存”的意思。是貶義詞。用來形容新上任的廠領導顯然是不合適的。例:齊白石畫展在美術館開幕了,國畫研究院的畫家競相觀摩,藝術愛好者也趨之若鶩。(1997年高考題第4題C項)(2002年全國卷第4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