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話詞序

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二室編寫的1990版語文課本第三冊有一篇鄧小平的《講講實事求是》,其中第五段最末一句是這樣的:“我們過去打仗,都不懂得研究我情敵情,做不到知己知彼,就要打敗仗。”這話有些蹊蹺。不了解曆史的人看到這話,說不定會錯誤地認為我們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原來是一個敗軍之將呢。

第一,這話不符合事實。誰不知道,鄧小平領導百色起義,創建紅軍和革命根據地。後到瑞金蘇區,與毛澤東一起指揮反圍剿;抗日戰爭,擔任一二九師政治委員,主持八路軍總部的工作,開辟和領導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在解放全中國的戰爭中,鄧小平與劉伯承元帥率領的劉鄧大軍強渡黃河,千裏躍進大別山,揭開了人民解放戰爭全國性戰略進攻的序幕。領導了三大戰役中規模最大的淮海戰役,領導了渡江戰役,解放南京、上海及東南諸省,宣告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覆滅。萬裏挺進大西南,參加領導了和平解放西藏,戎馬一生,身經百戰,戰績輝煌?小平同誌怎會在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不顧事實,信口胡說自己“過去打仗,都不懂得研究我情敵情,做不到知己知彼”?難道需要這麼不顧實際狀況的故作謙虛嗎?小平同誌的為人難道是這樣的?

第二,這話不合文理,不合思路。整篇講話強調的是“實事求是”,理論要不脫離實際。這第五段列舉了毛澤東同誌在一九二九年到一九三七年間寫的反對理論脫離實際的文章,來證明毛澤東一直提倡和實行對於社會客觀情況的調查研究,一直同理論脫離實際、不聯係具體實際的錯誤傾向做堅決鬥爭。在這句話前,鄧小平是這樣說的,“毛澤東同誌在談到戰爭的指導原則的時候指出:指揮員正確的部署來源於正確的決心,正確的決心來源於正確的判斷,正確的判斷來源於周到的和必要的偵察,和對於各種材料的聯貫起來的思索”顯然,引用毛澤東的文章是為了引出自己指揮打仗的事實做鋪墊,說明自己一直是按照毛澤東教導的原則去指揮打仗,所以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為新中國的誕生,建立了赫赫戰功。。

第三,這話不合語法。假如把這句話看成複句,應該把“都”改成“如果”,才能與後麵的表示假設關係的關聯詞“就”相呼應。但是這“都不懂得”顯然不符合曆史事實。如果聯係鄧小平一生的輝煌戰鬥經曆,我看最好是把這個句子看成是一個複句作賓語的單句。“我們”是主語,“過去打仗”是狀語,“懂得”是謂語,後麵整個假設複句是賓語,那麼“要打敗仗”的條件是什麼呢?難道僅僅是“做不到知己知彼”嗎?不。因為“做不到知己知彼”的原因是“不研究我情敵情”。假設的條件是具有內在因果關係的兩個:不研究我情敵情,不做到知己知彼。那麼原話應該是“我們過去打仗,都懂得不研究我情敵情,不做到知己知彼,就要打敗仗。”可是書中可能由於排印是不小心,把“不”和“懂得”的詞序調換了,詞序一錯,意思全反,造成了與原意相反的效果。真不隻知那些對鄧小平一生了解較少的後人,看到這本書會對他老人家回怎麼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