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整合(1 / 2)

論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整合

一.時代呼喚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聯姻。

現代教育技術是當代教育的製高點,誰占領了這個山頭,誰就在新世紀處於有利地位。(《中國教育報》)今年,課程改革將全麵實施。新課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點撥的學習方式。對師生都明顯增加了使用當代信息技術的要求。這些都是對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的大挑戰,勢必引起語文教學方式的大變革,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能力,促進創新能力的長足發展。

網絡為語文教學改革提供了智能環境,現代教育技術為語文教學改革提供了方法論。教育技術是對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進行設計、開發、應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和實踐。它不是指單純的物質技術,不是為技術而技術,強調的是設計和運用現代教育的思想、觀念和方法,即探索如何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開展教育教學活動。

利用信息技術環境,結合超媒文本特性與網絡特性,組織學生開展探究式學習,培養高級認知能力和創新精神,促進信息能力的發展,這是信息化時代賦予語文教學的重大任務。語文老師如何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現代教育技術中的信息技術是優化語文教學的重點。

二.語文教學應用信息技術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在80年代,主要的媒體工具是幻燈機,90年代以來,普遍使用朗誦與音樂磁帶作為語文教學的輔助工具。近年來,課件製作成了多媒體工具的主要方式,甚至幾乎成了能否運用信息技術的標誌。筆者三年來已在多功能廳演示過60節以上的語文課件,有自製的,有免費下載或買來的,在此不揣冒昧,以高二教材《促織》(為完成2002年縣語文教學年會觀摩課任務而作)的課件製作為例,談幾點體會。

1.多媒體課件的製作應富有特色。

用鮮明色彩、生動圖像、奇妙音響及人機的交互式活動,激發學生思維,進行熏陶感染,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我設置了蛐蛐的叫聲,貫穿於授課的開始、高潮和尾聲之中。一開始,深藍色的課件底色上,是一盞搖曳的孤燈。然後漸現字幕:“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 “一燈如豆,暗影搖曳,寫盡人間鬼界悲歡情。” 在完全將學生帶入小說情境之中後,再出現有關蒲鬆齡的生平著述等文字簡介,接著用連環畫形式演示《促織》的主要情節,對課文進行複習。把靜態的書本教材,變成由聲音、文本、圖像、動畫構成的動態教材,給小說教學帶來廣闊的空間。課件設計的目標是有利於記憶,引導聯想和想象,喚起對悲劇主人公的情感體驗,為深入理解課文張本。力圖把文學欣賞的過程變成形象再創造的過程,審美的過程,陶冶學生情操、提高藝術素養的重要環節。切忌把生動的藝術形象外化成簡單的畫麵讓學生一目了然,成為索然無味的幼稚化產物。

2.選點切入,有序組合,精心設計,適當拓展。

首先,我選擇課文第5、6自然段製作動態閱讀練習題,通過讓學生找出其中的“動詞流”和“形容詞流”體察生動傳神的心理描寫,用攻堅戰術解決重點和難點。以此輻射全篇,以點帶麵貫通全篇。

其次,化繁為簡,化難為易,采用比較教學法。用呂毖的一則《明朝小史》作為對比讀物,通過對兩文結構提綱的對照,讓學生鑒賞《促織》情節結構跌宕起伏的妙處。通過字幕的板書設計,把學生不易掌握和理解的知識真實而自然地展現在學生麵前。而這則“野史”本身也十分簡潔傳神,催人淚下,能起到拓展《促織》背景、深化主題的作用。平時若要抄在黑板上,很費時間。在字幕上顯示,隻在瞬間:“宣宗酷好促織之戲,遣使取之江南,價貴至數十金。楓橋一糧長,以郡遣覓得一頭最良者,用所乘駿馬易之。妻謂駿馬所易,必有異,竊視之,躍出為雞啄食,懼,自縊死。夫歸,傷其妻,亦自經焉。”可以說通過對照,“野史”的悲慘故事與《促織》中“人不如蟲”的社會現實一定會對學生的心靈產生震撼,引起共鳴。

3.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信息量大的特點,既介紹相關知識,拓寬學生視野,又必須留給學生充足的思維空間,讓學生自己去思考、想象、理解,鼓勵創新尤其是求異思維的發展。為加深學生對《促織》“變形”主題的理解,我用字幕介紹古今中外“變形”的例子,如《搜神記》中的狗變男人,《齊諧記》中的人變猛虎,和宙斯變形及卡夫卡的《變形記》。“變形”主題的表達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是以假求真,把幻境與人世聯成一片,擴大了人物活動的空間,賦予人超常的動力,便於把主觀情緒自然地注入人物的思想和行動中,完成其主題的表達,揭露封建社會對人民在經濟、肉體、和精神方麵的摧殘虐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