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名著巧嫁接 故事新編創新意(1 / 2)

依托名著巧嫁接 故事新編創新意

清代趙翼《論詩》“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說明這樣一個道理:詩歌貴在創新。即使是詩仙詩聖,也不能永久獨霸詩壇。作詩如此,作文也一樣,隻有創新,才有生機,才有活力,才能使人耳目一新。正因為這樣,在高考作文的評分標準“發展等級”中才有“有創新”這一條。如何在千軍萬馬的高考作文中殺開一條血路,蠃得閱卷老師的青睞,從而獲得滿意的分數,是考生必須考慮的問題。

如何才能做到“有創新”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考慮:立意上“創新”:作文內容從新的角度出發,有新穎獨到的見解,或者比別人站得更高,看得更遠,見人之所未見,發人之所未發;題材上的“創新”:選擇鮮活、典型,有時代精神的材料;語言上“創新”:運用形象生動的詞彙,多種多樣的修辭、靈活多變的句式;還有就是構思上的“創新”:這是作文最引人注目的地方,也是考生最能發揮創新精神的地方。在近幾年的高考話題作文中,有一種采用“故事新編”的方式來構思的作文異軍突起,引人注目。如《堂·詰訶德後傳》、《阿Q新傳》、《朱貴開店》、《赤兔之死》《西遊記新編》等考生作文都以其“有創新”獲得滿分。

所謂“故事新編”,也被人稱為“舊瓶裝新酒”,是指寫話題作文時,在準確把握話題題意的基礎上,進行大膽的想象和聯想,將思維的觸角延伸到中外文學名著或曆史傳說中,以一個全新的視角,對其中的故事、人物予以加工、演繹和包裝,即進行再創作,從而對話題的內涵作出獨特而傳神的詮釋,反映社會現實生活,表現主旨,造成一種古今對比、虛實相生的藝術效果。它的好處在顯示出文章有一種曆史文化的底蘊,又能緊扣現實生活,表現時代特點,既翻了花樣,出了新意,又幽默風趣、神思飛揚,令人耳目一新。有專家曾點評說:“《刺秦》、《赤兔之死》、《西遊記新編》諸篇,皆以極大的機智、全新的視角、揮灑自如的筆墨,把名著的‘峰巒’打碎了‘重組’,再塑造出一座天然渾成、氣象全新的‘山嶽’……你一經細讀,便油然生出讚美之情。也有專家在《人民日報》上發文,認為此類文章展示了“開放性思維和創新意識在高考、進而在素質教育中的分量”。可見,“故事新編”是被專家看好的一種構思方式。

寫“故事新編”這類作文,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一定要熟悉“故事”,“吃”透原著。把握原著的思想內容、故事情節、人物性格、語言特色。隻有這樣,新編出來的故事才能與“故事”中人物的言行、性格以及語言風格相吻合,才能與“故事”的基本情節連續得上。避免內容上牽強附會、知識上張冠李戴,這是寫好“故事新編”的前提。《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規定讀高中生要讀300萬字以上的中外文學名著,同學們要重點讀兩到三本,增強自己曆史文化底蘊,使自己對人物性格有較深刻的印象,如《三國演義》中關羽的義薄雲天;諸葛亮的智慧超群;張飛的勇冠三軍;阿Q的精神勝利法;堂·詰訶德的遊俠精神等等。對原著所述故事、所寫人物了解得越透徹、越仔細越好,編起新故事來越得心應手,新編的故事越合情合理。“故事新編”的起始點是一個“舊”字。必須借助部分原有的故事因素,如人物的性格特征、情節的發展脈絡等;一般不必另起爐灶,目中無“古”。比如寫阿Q,隻能塑造一個半新的阿Q(其行為、語言新穎而精神本質不變,或者反之),一個能為讀者所認同的阿Q,不要塑造一個全新的阿Q,一個徒有其名的阿Q。

二是一定要“新編”,這是寫好“故事新編”的關鍵。寫作時不要簡單地複述原故事,不要拘泥於曆史題材,必須加以生發改造,進行切合題意的必要演繹。最常見的新編方式是錯位演繹,即時空錯亂——古今雜糅,中外互通,熔於一爐。比如,將名著、曆史、傳說中的人物安排到我們生存的現實社會中來,展示他們嶄新的行為、言語、心理等。要有豐富的想象,但不能胡編亂造,要符合人物性格,由人物性格邏輯去推動情節的發展。如果編孫悟空貪小便宜,好吃喜睡,時常耍一點弄巧成拙的小聰明,那豈不變成八戒了?

三是要有深刻的寓意,切合話題主旨。那種完全無視話題題意,胡思亂想,胡言亂語,胡編亂造,嚴肅不足,油滑有餘,都會影響文章的整體效果。

魯迅先生有一個曆史小說集《故事新編》,其中的《理水》、《奔月》、《采薇》等,都是極好的“故事新編”類文章,值得在家認真學習,定能得到啟發,提高寫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