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成語備考:成語故事彙編(1 / 3)

高三成語備考:成語故事彙編

何去何從

楚懷王由於聽信讒言,將直言進諫的屈原流放,三年後也不召回。屈原去找算卦的鄭詹尹說:“我心裏有不明白的,想請先生指教。”詹尹拿起龜策(算卦具)說:“您想知道什麼?”

屈原問:“我應該剛正不阿保持我的忠誠呢,還是迎來送往安享天年算了?是去田地裏努力耕作呢,還是與士大夫往來求取名聲?是為了進諫忘記身家性命呢,還是苟且偷生保持富貴?應該像千裏馬一樣桀驁不馴呢,還是像水中的鳧一樣隨波上下?這些哪個好哪個壞?我應該何去何從?”

詹尹放下龜策說:“對不起!用您的心去做您想做的事吧。龜策算不出來您問的。”

“何去何從”指在重大問題上方向性的選擇。

(出自屈原《卜居》)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公元383年東晉與前秦在今安徽壽縣一帶進行了一場大戰,史稱“淝水之戰”。“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曆史典故即出於此。

公元316年,西晉王朝滅亡。公元357年,苻堅稱大秦天王,滅前燕、前涼及代國,最終統一北方。在南方,琅琊王司馬睿在建康(今南京)稱帝,建立東晉王朝。東晉占有今漢水、淮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區。這樣,形成了秦晉南北對峙的局麵。

公元383年五月,苻堅不顧群臣反對,決意攻取東晉。八月,苻堅率步兵六十餘萬、騎兵二十七萬、“羽林軍”三萬餘騎;前後千裏,旌鼓相望,直逼東晉。苻堅驕狂地說,以此強兵百萬,“投鞭可以斷流”,何愁東晉不滅?晉武帝則采納了謝安、桓衝等人的主張,堅決抵抗。他派將軍謝石、謝玄等率兵八萬沿淮河西進,以拒秦軍;又派將軍胡彬率領水軍五千增援戰略要地壽陽(今安徽壽縣)。

同年十日十八日,秦軍前鋒攻占壽陽。胡彬所部水軍走到半路,得知壽陽失守,退守硤石(在壽縣西北二十五裏〕。秦軍為了阻擋晉軍主力西進,又派兵五萬進至洛澗(今安徽懷遠縣以南之洛水),並在洛口設置木柵,阻斷淮河交通。胡彬因困守硤石,糧食用盡,處境十分艱難,寫信要求謝石增援。不料胡彬的信被秦軍進獲。苻堅認為晉軍兵力很少,糧食十分困難,應該抓緊進攻,遂把主力留在項城(今河南項城縣境),帶了八千騎兵趕到壽陽。苻堅先派尚書朱序到晉軍勸降。朱序原來是東晉防守襄陽的將領,襄陽失守時被俘。朱序到晉軍以後,不僅沒有勸降,反而透露了秦軍情況,並且建議說,如果秦兵百萬全部到達,晉軍難以抵抗,現在應趁它還沒有到齊,迅速出擊,打擊它的前鋒,大軍就會潰散。晉軍將領謝石、謝玄聽從了朱序的建議,於十一月派劉牢之率精兵五千進攻洛澗。劉牢之分兵一部到秦軍側後,斷敵退路,親自率兵強渡洛澗,夜襲秦軍大營。秦軍抵擋不住。主將梁成戰死,五萬秦兵大潰,搶渡淮水,淹死一萬五千餘人。洛澗的勝利,鼓舞了晉軍的土氣。晉軍乘勝追擊,一舉推至淝水東岸,與秦兵隔河對峙。苻堅登上壽陽城頭,望見東晉軍隊布陣嚴整,心中暗暗吃驚。又見淝水東麵八公山上草木搖動,以為都是埋伏的晉兵,不由連連感歎:“此亦勁敵澗謂弱也”。

洛澗失利後,秦軍沿著淝水西岸布陣,阻止晉軍反攻。晉軍將領謝玄派人對苻堅的弟弟苻融說;如果你把軍隊稍向後撤,讓出一塊地方,使晉軍渡過淝水,兩軍一決勝負!秦軍諸將都認為不能讓晉軍渡河,但符堅卻說:可以稍退一步,等到晉軍兵馬渡河至一半時突然襲擊,再用鐵騎數十萬攻擊,一定可以取勝。於是苻融指揮秦軍後撤。秦軍本來內部不穩,這一撤,秦軍以為前鋒被打敗了,頓時大亂,一潰千裏,不可遏止。晉軍以精銳八千涉渡肥水,展開猛烈攻擊。符堅中流箭,臨陣斬苻融。晉軍乘勢迫擊,秦軍人馬相踏,投水死者不可勝計,肥水為之不流。其他軍眾棄甲,晝夜潰退,聽到風聲鶴唳,以為是東晉追兵,草行露宿,饑寒交迫,死去十分之七八。及至洛陽,隻剩下10餘萬人。

後世用成語“草木皆兵”來形容人在極度恐慌時,一有風吹草動便疑神疑鬼的樣子;以“風聲鶴唳”來形容人極度恐慌以致於自相驚擾的樣子。

(出《《晉書.謝玄傳》)

梟將東徙

漢代的劉向為了說明“知己者不怨人”的道理,舉了個寓言故事:梟(一種猛禽)遇到鳩(一種水鳥)。鳩問它:“你要去哪裏?”梟說:“我要搬到東方去住。”鳩問它為什麼,梟說:“這裏的人都討厭我的叫聲,所以我要搬到東方去。”鳩說:“那你就改一改你的叫聲吧,如果你不改的話,你到了東方,東方的人也會討厭你的。”

“梟將東徙”比喻解決問題要從根本上著手。

(出自劉向《說苑?談叢》)

一手遮天

李斯原是楚國上蔡人,後來到了秦國,勸說秦王,用金錢收買六國的諸侯大臣,收買不了的,就派人刺殺;離間六國的關係,然後派兵攻打。二十多年後,秦王統一了天下。李斯又上書說:“天下會大亂,是因為有各種學說流派,人聽進去了,心裏就會想別的。現在天下統一了,請製訂完備的法令,請將諸子百家的書全部毀掉,天下就太平了。”秦始皇照辦了。

晚唐詩人曹鄴說:“用欺騙挑撥來獲取國家利益是不對的,用法律來限製人民的思想是自取滅亡。一個人的手要掩住天下人的眼睛,這怎麼可能呢!(難將一人手,掩得天下目。)”

“一手遮天”形容仗勢弄權,欺上瞞下。

(出自曹鄴《讀李斯傳》)

風吹雨打

杜甫在長安過了十年寄人籬下的生活,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了,潼關失守,四十五歲的杜甫去投奔肅宗皇帝,半路被抓,半年後逃出,在彭原郡見到肅宗,被封為左拾遺。不久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

三年後,關中大饑荒,杜甫的孩子被餓死了好幾個,生活難以維持,隻好棄官逃難到成都,在朋友幫助下蓋起了草屋,過了幾年比較安定的生活。

有一次,杜甫在江邊散步,忽然聞到陣陣馨香,原來是江邊的楸樹零零星星已經開花了。杜甫歎道:“不如醉裏風吹盡,可忍醒時雨打稀。”

不久朋友死了,蜀中戰亂不止,杜甫又開始了四處漂流的生活。

“風吹雨打”比喻對弱小生命的迫害,也比喻嚴峻的考驗。

(出自杜甫?《三絕句(一)》)

感戴二天

蘇章是東漢時扶風人。

他當冀州刺史時,與屬下清河郡太守是同窗好友。有一次,蘇章巡察到了清河郡,查知郡守貪贓枉法,而且證據確鑿。晚上蘇章請清河郡守來吃晚飯。席間,郡守見蘇章和他敘述往日的情誼,漸漸地將緊張的心情放下了,說:“人人頭上都隻有一個青天,而我卻有兩個。”蘇章說:“今天喝酒,全是私交;明天辦案,卻是公事,這是不能混為一談的。”第二天在公堂上,蘇章在曆數了清河郡守的罪行後,依法將他免職了。

“感戴二天”比喻對他人的幫助感激不盡。

(出自《後漢書?蘇章傳》)

猛誌常在

《山海經?北海經》中記載:炎帝的小女兒在東海遊泳時不幸淹死了。她死後變成了叫精衛的鳥,常常從遠隔千裏的西山銜來木石,投到東海裏,想把它填平。《山海經?海外西經》中講:刑天與黃帝爭天下,最後被砍了頭,扔到常羊山。刑天沒了頭,就把自己的乳頭變成眼睛,把肚臍變成嘴,揮舞著盾牌和斧子,要和黃帝繼續戰鬥。

晉代詩人陶淵明寫道:“精衛銜來小樹枝想填平東海,刑天死了還揮舞著盾牌和斧子,他們的雄心壯誌真是可歌可泣。”

“猛誌常在”比喻雄心壯誌,至死不變。

(出自晉?陶淵明《讀山海經》)

汗牛充棟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後世尊他為聖人,當時就有三千人跟隨他學習。當時為了教學的需要,孔子曾經整理和修改過《春秋》等。孔子說“春秋以義”,也就是要用《春秋》來讓人們明白“義”。但是孔子一生沒有寫什麼自己的著作,隻是“述而不作”。

《論語》中說,有一次子貢向孔子請教“天道”的問題,孔子說:“我不想說這個。”子貢說:“夫子如果不說的話,我們如何能照著去做呢?”孔子說:“天道怎麼能說得清呢——四季因它而運行,萬物因它而生長。天道怎麼能說得清呢?”這也許是孔子不寫的原因吧。

唐代柳宗元說:“自從孔子修改過《春秋》以後,給它作傳的人就多起來了,當時就有五家《左傳》、《公羊傳》、《穀梁傳》、《鄒氏傳》、《夾氏傳》。後來曆朝曆代,都有成百上千的人為它們作注講疏,寫出了很多見解不一的著作。這些書堆起來能塞滿屋子,運出去要使牛馬都累得出汗。”

“汗牛充棟”形容藏書非常多。

(出自唐?柳宗元《陸文通先生墓表》)

凍浦魚驚

孝敬父母、尊敬師長一直被認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曆史上有行孝道成仙的東晉道士許遜,還有晉時為母臥冰求鯉的王祥,等等。後來,王祥臥冰求鯉的故事演變為成語“凍浦魚驚”,為孝親之典。

王祥,字休征,琅邪人,是個至孝之人。他早年喪母,繼母朱氏待他不慈,數次在他父親麵前說他不好,於是失去了父愛。他每天被責命清掃牛房。父母有病,他衣不解帶地事奉他們,毫無怨色。

有一次,繼母重病,要以鯉魚做藥。當時天寒冰凍,王祥不顧嚴寒,來到河中,解開衣服,臥冰求鯉。這時,冰忽然自動裂開,一雙鯉魚躍出河麵,王祥持魚而歸。一片孝心,如願得償。

鄉人驚歎,以為是他的一片孝心感動上天所致。

(出《晉書?王祥傳》)

賣刀買牛

龔遂是漢朝平陽人。

漢宣帝時,渤海各郡收成不好,盜賊紛紛出現,官府無法製服。宣帝就任命龔遂為渤海郡太守。龔遂走到半路,郡中就派出軍隊來迎接他。龔遂打發他們回去,命令郡中各縣:那些拿著鋤頭鐮刀的都是良民,官吏們不得查問;拿著兵器的才是盜賊。等到龔遂來到郡府時,許多搶劫的都散夥了,丟掉他們手中的兵器,紛紛拿起了鋤頭鐮刀。於是龔遂打開地方的糧倉,賑濟貧苦百姓,選用廉潔的地方官吏,安撫百姓。

渤海一帶風俗奢侈、不喜農業生產,龔遂就下令:郡中每個人要種一株榆樹、一畦韭菜;每家養兩頭豬、5隻雞。百姓有佩帶刀劍的,勸他們賣掉刀劍買牛。他說:“為什麼把牛帶在身上呢?”春夏農忙季節鼓勵百姓下地勞動,秋冬時督促人們收獲莊稼,又教百姓多種植瓜果。不久人們都有了積蓄,犯罪和打官司的都沒有了。

“賣刀買牛”比喻棄惡從善。

(出自《漢書卷八十九》)

飲鴆止渴

東漢的霍諝,從小就很有膽識。他十五歲時,他舅舅宋光由於秉公執法,得罪了一些權貴,被他們誣告篡改詔書,關進了監獄。霍諝知道舅舅為人正直,不可能幹這種事,就給大將軍梁商寫信,為舅舅辯白。信中說:“宋光身為州郡的長官,一向奉公守法,以便更好地為朝廷效力。他怎麼會冒著死罪去篡改詔書呢?這不就是人為了充饑去吃附子(一種草藥,有劇毒),為了解渴去飲鴆(“鴆”的羽毛泡過的毒酒)一樣嗎?如果這樣的話,還沒有進入腸胃,到了咽喉處就已經斷氣了。他怎麼可能這樣做呢?”

梁商讀了信,覺得說得有道理,把信拿給皇上看。不久,宋光被無罪釋放。

“飲鴆止渴”比喻隻顧眼前利益,而不顧其嚴重的結果。。

(《後漢書?霍諝傳》)

來處不易

朱柏廬是明末昆山人。他父親在抵禦清軍時遇難,他扶著母親、帶著弟妹輾轉流離,極是辛苦。清朝統一天下後,他無心為官,在鄉裏教授學生,潛心做學問,說“讀書誌在聖賢”。

他的學識很淵博,但他更重視人的品德培養。他說:“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為艱。”“看見富貴而嫉妒的人最可恥,遇到貧困而驕傲的人最下賤。”“做了善事想要人看見,不是真正的善良,做了惡事害怕人知道,就是真正的惡。”

“來處不易”表示事情的成功經過了艱苦努力。

(出自《朱子治家格言》)

同心同德

商紂王寵信妲己,過著酒池肉林的生活,誰要敢反對他,就會被挖心或受火烙之刑。老百姓被逼得活不下去了。周武王決定討伐他,在盟津會師各路諸侯,舉行了誓師大會。武王說:“將士們,請聽我說!善良的人做善事,隻怕時間不夠用。凶惡的人行起惡來,也怕時間不夠用。現在商紂王荒淫無道,把大臣當成賊人,把朋友當成仇敵。說自己代表天,作惡多端卻無所畏懼。老百姓隻能祈求上天讓自己遠離他。從前夏桀很強大,但是倒行逆施,上天就派成湯來將他流放。今天他們雖然有千萬人,但是離心離德,我們雖然隻有十個人,但是同心同德,上天一定會看見百姓的心願、一定會聽到百姓的聲音。請讓我們為老百姓討伐他,請讓我們把成湯的事業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