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亞聖之辯的機智(1 / 1)

探析亞聖之辯的機智

孔子被稱為聖人,孟子被稱為亞聖。作為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論辯技巧高人幾籌,顯示他作為哲人的睿智。在《齊桓晉文之事》一文中,他的論辯風格也充分表現出來。

當齊宣王首先要求他講述齊桓公和晉文公稱霸諸侯的事情時,他卻說孔子的弟子沒有記述這些事情從而後來沒有傳述下來搪塞過去,迅速將話題轉移到王道上來,將話語的主動權搶先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當齊宣王詢問品德達到什麼程度才可以成王時,他簡潔,幹脆而有力地回答:“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明確了此次談話的中心,也使齊宣王才有了進一步談話的興致,馬上問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孟子隻用一字“可”回答,又進一步撩撥了齊宣王認識王道的興致。

在回答齊宣王的“何由知吾可也”這一問題時孟子深諳齊宣王的心理,充分考慮到了作為高高在上君王的個性,所以通過齊宣王親身經曆的一件事情打開話題。在講述齊宣王以羊易牛這件事情上他也不忘誇耀齊宣王的仁慈之心,認為老百姓誤解了他,替齊宣王擺脫委屈。因為在老百姓看來他這一舉措隻是吝嗇的表現。所以齊宣王馬上變得高興起來。如此孟子大談王道才不會對牛彈琴。齊宣王此時認為他和孟子有共同語言,他的話語在其心裏掀起了幾絲波瀾,產生了心靈的觸動,所以就主動詢問不忍之心和王道二者間的關係。

而孟子卻沒有立即回答,而是機智地暫時轉移話題,講述“不能”和“不為”兩者間的關係。在此也沒有忘記避免空洞的說教而是運用譬喻,將齊宣王未推恩於百姓比作力足舉百鈞而未能舉一羽,明察秋毫之末而未見輿薪,讓其不得不承認自己不是“不能”而是“不為”。當齊宣王還要徹底搞清楚“不能”和“不為”的區別時,孟子再次運用譬喻,將“挾泰山以超北海”比作“不能”,將不能“為長者折枝”比作“不能”。言簡意明,說理透徹清楚。接著孟子順理勸導孟子推恩於天下並讓他好好思考想想自己為什麼不能做到。至此齊宣王多少應該明白不忍之心和王道之間的關係,知曉“不忍之心”是推行王道的條件。

在齊宣王也許還在繼續思索之時,孟子又再次轉移話題,詢問齊宣王難道大興戰爭,危害士臣,在諸侯間結怨是為了滿足心裏快活嗎。逼著齊宣王說出他不是為了內心快活而是尋求自己最想要的東西。孟子窮問下去:“大欲”是什麼。當齊宣王笑而不言之時,孟子運用排比句式進行了一連串的發問,在齊宣王全部否認之後,孟子一針見血的道明他的“大欲”-----稱霸中原,稱霸天下,讓其他諸侯國和邊夷俯首稱臣,並馬上運用譬喻,將此舉比作緣木求魚,忠告齊宣王此野心難以得逞,而且後果更甚。齊宣王聽此後自我內心特別慌張,所以急問究竟有什麼惡果。孟子運用類比手法,舉鄒與楚戰的例子向其闡明後果,並勸導齊宣王推行王道,向他展示一幅美麗的圖景:天下賢士皆歸向他,耕者,商賈,旅行者都對靠近他,天下百姓憎恨他們的君王也都到他那裏控訴他們君王的罪過。在此運用了排比手法,使得齊宣王心裏越來越美滋滋的。

齊宣王終於心悅誠服,醒悟過來,主動請求孟子告訴如何具體的推行王道的措施。孟子懷著一顆對百姓的誠心善心,提出製民之產和認真推行學校教育向老百姓反複講述孝悌之義,給社會再次描繪了一幅美麗的畫卷:老百姓講求禮儀,都衣食無憂,天下太平。至此也成功機智的完成了一次向齊宣王遊說推行王道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