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周樸園虔誠的感情世界
1934年《雷雨》的出現,標誌著五四以來話劇創作的新水平,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中學語文課本中《雷雨》第二幕(節選),總會成為青年學生們爭論、思索和質疑的焦點。然而其中有關周樸園和侍萍關係問題的評論及對周樸園性格的分析,現行的中國語文教科書,幾乎是眾口一詞的敲定:周樸園對侍萍先是“玩弄”、“侮辱”、“蹂躪”,“為了尋求新歡”,“又把她一腳踢出”,逼她跳河自殺,後又“裝模做樣地擺出‘懷念’死者的姿態”,但當侍萍真的出現在他麵前時,他卻想打發她走,“揭下偽君子的假麵目”,而“原形畢露”。都強調:“他對侍萍的態度,最深刻地揭露了他偽善的一麵”,“暴露了這一人物在道德上的敗壞和虛偽”,“突出地塑造了他既狠毒又偽善的性格特征”。
但是,從作品的實際內容看,這種長期以來形成的傳統觀念很值得商榷。
在讀罷課文之後。我們不難體會出在失去侍萍之後,周樸園的愛情之火經常在心中燃燒,引起無盡的懷念。這種懷念不因歲月的流逝,環境的變遷而淡漠,不因妻室的更迭,貴子的重得而泯滅。我認為周樸園對侍萍的懷念之情是真摯、深沉的。不向大多數論者所說的那樣:是“裝模做樣地擺出”一副什麼姿態。結合雷雨四幕劇情概要,我們不難發現周樸園懷念的真情表現在多方麵:
1.他對侍萍有美好的印象,認為“她很賢惠,也很規矩”,以至於每年“總記得”“四月十八”是她的生日,一切照著侍萍是正式嫁給周家的人看;
2.自從彼此音信斷絕之後,周樸園一直在多方打聽她的下落,“想把她的墳墓修一修”;
3.客廳一直留著侍萍喜歡用的又舊又笨的家具,室內陳設30年來保持不變,甚至年夏天關窗戶的生活習慣也沒有改變,試想,周樸園一個人做到這些也許不是很難,可是周家是一個大家庭,周樸園有妻有兒呀;
4.劇中有這樣一個細節:當周樸園要襯衣時,30年以後的侍萍依然清楚記得“一共有五件”,“其中……”,可見那對男女當時是多麼相愛,甚至從這裏可以看出,侍萍自己也不認為是被“玩弄”、“侮辱”、“蹂躪”的。“嫁過兩次”,“遇人都很不容易”……恰恰證明了他們當時是多麼“如意”;
5.周樸園也不斷教導萍兒不忘生母的生活習慣和自己名字的由來,在家庭矛盾大爆發的緊要關頭,仍喝令周萍跪認生母;
6.周樸園在“五千元錢的支票”被撕後,還預備給濟南再寄“兩萬元”,在曹禺解放前未修改的劇本裏,周樸園甚至囑咐周萍去把母親找回來,一塊過日子;
7.周樸園與侍萍相愛兩年,而且有兩個孩子,這決不是:“玩弄”、“侮辱”、“蹂躪”;
……
《雷雨》是實在富有戲劇性的!投河未死的侍萍三十年後在周公館突然出現,讓周樸園的心靈產生了極大的震撼。大多數教科書抓住“你來幹什麼”,“誰指使你來”從階級方麵大做文章,掩埋了雷雨深刻的主題和人性的複雜。
我認為,三十年過去了,周樸園固執地認為自己的心還是年青的,同樣,自己心目中的侍萍,仍然是那個年方十八,含苞欲放,溫柔體貼的梅姑娘,然而生活的磨難使當初的侍萍變成了一個“老太太”,最重要的是侍萍性格中的溫柔、體貼已被一種蒼老、倔強所代替,兩種形象的鮮明對比,這是周樸園所接受不了的。更重要的是極度自負要強、事業有成的周老爺竟然整整三十年,不知道自己癡戀的女人的生死,而這個女人一直沒有再找他。周樸園的自尊心受到了徹底的傷害。一直把年青時侍萍照片作為參照係的他,在侍萍出現後,參照係徹底毀滅。周樸園猛然發現“參照係”老了,發現自己也老了,對命運竟這樣的無能為力。這些話是周樸園失望、憤怒的聲音。
周樸園複雜的感情世界不是傳統的簡單的真、善、美的評價觀念所能詮釋的,對於《雷雨》潛台詞還有待於近一步細心、敏感的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