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天:最後的五個男子漢》的幾處商榷(2 / 3)

四.課文中有一處似顯不通順

課文第46段:“日子變得簡單,就是等待。一線希望。老陳說,有人就有救”。其中的“一線希望”在上句中顯得比較突兀,特別是原句中的第一個句子,使得“一線希望”在原句中顯得“上不著村,下不著店”,讀來極不通順。筆者認為,如果將原句中的第一個句號去掉,則顯得較為流暢合理。

五.文中有兩處表述不符合初中生心理特點

第一處是第8段中的:“立槽掏通了。讓最瘦小的李寶興下,他不敢,老陳一腳把他踹下去”

第二處是第28段到31段:

“李:我整不了·····

陳:你他媽真廢物!

李:你不廢物,你咋不幹?

陳:我隻能出主意,不能幹。”

在教學該課文過程中,上述兩處都曾讓師生們尷尬邊。蘇教版教參上對這兩處的分析分別是:“李寶興是一個才17風的新工人,不敢是不奇怪的;老陳是五個人主心骨,自已年老多病,‘一腳把他踹下去’正是為了大家,寫不敢,寫踹人,不會損害工人形象,也真實可信。”“小李,小王的話充分表現了他們的畏難情緒和情急之際出言不知輕重的狀況,老陳的話則表現了他的年長身份及為共同利益而焦慮發火的狀況。”雖然教參上是如此分析,但在實際的教學中,仍顯牽強。誠然教參分析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課文中的這些極具成人化特點

的表述,並不利於青少年的學習成長,正如葉聖陶所認為那樣:“首先,教材應該‘切合學生的生活與程度’。就內容來說當然是應該是那些積極的足以表現時代精神的,與現代生活有關的,為現代青年所能了解接受的(《葉聖陶集》,第16卷,第102頁),應該是學生所曾經接觸的事物,而不是陌生的,與學生生活距離極遠的成人化教材。從感情來說,教材應該是富有情趣的,‘要適合兒童的學習心理’,(《葉聖陶集》,第16卷,第11頁),因為兒童的生活:‘差不多浸漬於感情之中;冷靜的理解,旁觀的述說,在兒童殊覺無味’,隻有當為兒童所接觸的事物,而表現出的方法,又能引起兒童感情的,出就是說,具有文學趣味的,才肥為兒童所接受。從形式上來說,應該是‘學生裝生活上需要的各種文體;詞句,語調力求與兒童切近’”。(《葉聖陶語文教育思想概論》董菊初著,開明出版社,P362)。筆者有教學過程中,曾為此找一些學生談談關於該篇課文的看法時,發現仍有不少學生對此不太理解:有的認為陳樹海太殘忍了,他讓最瘦小的李寶興下,還一腳將李寶興踹下去,誰知道下麵危不危險呢?有的說陳樹海在那樣危急關頭還罵人,真不應該······

雖然這些學生的看法仍比較偏激,但這是符合他們年齡階段的心理特點的,是不足為怪的。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整個初中階段,形象識記還是占重要地位”(《心理學》韓永昌、符丕盛主編,P306),因此,對初二年級學生來講,他們極容易為教材中的某些詞句而“感染”,極容易因“生理發展迅速而自我意識發展不平衡,容易動感情”(《心理學》韓永昌、符丕盛主編,P307)。葉聖陶也一直強調:“兒童易於模仿,可塑性強,教育也往往從模仿開始,因此,給學生什麼樣的範本十分重要,‘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因此作為範例的語文課本,應該是文質兼美的上乘之作。”(《葉聖陶語文教育思想概論》董菊初著,開明出版社,P371),而課文中的“你他媽真是廢物”等詞句及關於陳樹海的一些做法的表述,有悖於教材編寫的文質兼美原則,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老師在教讀本課的上述段落時,雖對學生多方引導,但學生還是從感情上難以接受。如果將這篇課文的上述兩處表述讓年齡稍大一點的學生理解,也許更恰當些,因為他們那時的理性思維有了長足發展,分析理解問題的能力比以前大大增強。但讓理性思維尚處於發軔期的初中二年級學生來理解接受恐怕略顯為時過早,畢竟“學生的心理發展順序製約著教材內容的邏輯順序”,所以“隻有把教材的邏輯順序盧心理發展的順序統一起來,這樣的教材才能受學生歡迎(《教育學》邵宗傑、裴文敏主編,P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