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選段的特點及對策
對文言閱讀能力的考察是高考試卷中一個相對穩定的部分(2002年添加了語句的翻譯)。其穩定性不僅表現在考點和題型設計上,還表現在所選文章(語段)的體例上。
分析近年來的高考文言選段,不難發現這些規律:
1.從體裁上說,選文均為史傳作品,主要以敘述為主,議論較少,篇幅短小,語言精練簡潔。選文主要出自《二十四史》。
2.從內容上說,選段的材料內容主要集中在南北朝至宋的這段時間內(1994年至2001年高考中,隻有2001年例外),選文的主人公大多為有聲名的文臣武將,人物皆為正麵形象,選文主要圍繞該人物展開記敘,敘述其生平簡曆和突出事跡。文章思想性強,選文一般突出人物敬業奉公的品行和卓異的才能。
試題設置的六個小題中(2002年改為五個),有三個小題(B層級的句子翻譯理解和C層級的分析綜合)都與文章的內容緊密相關。考生不可能非常準確地理解每一個字、每一句話,但借助語境,可以較為準確地推知文章梗概。反過來,學生在知道文章梗概後可以來猜測相關的疑難語句,提高自己的得分率。因而,把握文章的整體、理解史傳故事的主要內容是極其重要的。
根據所選文章的體例特點,在考試前集中複習與之相關的知識,具體的對策有:
一、歸納職官變動的文言詞語
因為《二十四史》都是正史,記敘曆朝曆代文臣武將的篇章很多,而試題選文的主人公也大都是有定論的將臣(即使主人公不是將臣,文章中也有朝廷吏政的內容),記敘其生平時任職的交代、職位的變遷都要涉及到職官變動的文言詞語。從1994年到2001年的8段高考選文中,交代職官變動的句子在40句以上,因而這類詞語出現的機率是非常高的。同時,掌握這些詞語對準確理解人物生平所為及相關的官場沉浮很有幫助。
常見的職官變動詞語有這樣一些:
第一類:表示授予、提升的詞語
征:由君王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充任官員;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後向上薦舉,任以官職;薦、舉:由地方向中央推薦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職;拜:授予官職;除:任命,授予官職;授:給予官職;起:起用人任以官職;擢:在原官職上提拔;拔:提升沒有官職的人。
第二類:調動官職的詞語
遷:調動官職,一般是提升調用;轉、調、徙:調動官職;補:補充缺職;改:改任官職。
第三類:兼職、代理的詞語
兼:同時掌管,兼任;領:兼任;署:代理,暫時擔任;權:暫代官職。
第四類:降職、罷免的詞語
貶:降職;謫:被罰流放或降職;出:離開京城外調(與“入”相對,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為榮);左遷:降職;罷、免:罷黜、免去官職;黜、廢:廢棄不用。
還有一些不表示職官的變動,但常常與職官結合在一起,可靈活翻譯為執掌、主持的意思。例如,①知:調清河丞,尋知大穀縣(1996年高考);②行:遷左丞,行徐州事(2000年高考);③主(掌管):“太尉絳侯勃不得入軍中~兵。”(勃:人名。《史記·呂太後本紀》)
需要特別提及的是選段文字一般包含有主人公行事的後果或影響(史書傳記的體裁所定),而這種後果或影響很多時候在官職的升降之中可以得到直接的反映。
二、了解一些常見職官詞語的含義。在其位,謀其政,知道了某種官職的具體含義就能夠推知選文中人物的適當言行。舉例說明:
很多高考複習書中都有一篇“張嘉貞”的選文,其中有這麼一段:
……翌日,(張嘉貞)拜監察禦史,開元初,拜中書舍人,遷並州長史、天平軍節度使。有告其反者,鞠之無狀。玄宗將罪告事者,嘉貞諫曰:“準法,告事不實,雖有反坐,此則不然。天下無虞,重兵利器,皆委邊將。若告事者一不當,隨而罪之……不宜為臣而絕言事之路……
在分析綜合的小題中,設置了一個有關職官的幹擾項:
“張嘉貞在監察禦史任內被人誣告,但他寬宏大量,勸阻玄宗不要加罪誣告者。”
根據文章意思,誣告內容是邊將謀反,而監察禦史是京官,沒有“重兵利器”,而在張嘉貞擔任過的職務中(加點的詞語),隻有“節度使”才掌握兵權,因而這個幹擾項是錯誤的,應該是張嘉貞在節度使任期內被人誣告。
可見,適當了解一些常見官職的含義是必要的。下麵進行一些歸類:
1、武官。一般稱呼為將軍、尉、將、司馬、節度使、掌書記、參謀、參軍等。如:中郎將、屯騎校尉、祁連將軍等。
2、中央文官。一般稱呼為大夫、侍從、郎中、員外郎、主事等。例如:諫議大夫、禦史大夫、侍郎、秘書郎、翰林待詔(侍從)。
3、地方文職。太守、刺史、長史、別駕、黜陡使、知州、知府、令等。
此外,還有一個常見詞:掾(yuàn):古代官署屬員的通稱。如:田單者,齊諸田疏屬也。為臨菑市掾。(2001年高考)
三.掌握針對此類傳記文的閱讀步驟。
對這種傳記選段的閱讀,目的有二:一是了解文段的梗概,知道敘事的脈絡;二是初步感知人物的形象,能對其進行簡要的分析。在這兩點之外,還附加有找出題目中與原文相抵牾的地方。總起來說,閱讀應該圍繞“什麼人做什麼事,結果怎樣”這樣一個主幹來抓信息要點。可以按照下麵的步驟來閱讀:
初讀文章。用符號勾畫出文中出現的地名、人名、官名。弄清楚人物之間的關係,添加出文段中部分句子省略的主語或賓語,概括了解其人其事。明確選段的梗概。
再讀文章。利用好文言最後那道題(還有11實詞解釋題和14題句子翻譯題)來推斷。擬出較為具體的敘事脈絡,即什麼人在什麼地方做了一件怎樣的事情,結果怎樣,有何後果或影響。這些事情能夠表現主人公怎樣的品質或才能。結合全篇,推敲第一步中添加的省略部分是否合適。核對文章。根據設置的題目內容,找出相關的語句進行核對,判明選項的正誤。
文言文文句翻譯指導和訓練
一、分析說明
準確翻譯文中的句子,即用現代漢語的詞彙和語法來翻譯所提供的文言語句,做到文通宇順,簡明規範,暢達流利。2002年高考,沉寂多年的文言文翻譯主觀題重新出現,分值是5分。我們應把"取法於課內,鞏固積累於課外"視為複習備考的最基本原則。
將文言語句準確翻譯成現代漢語,要求考生必須具備兩個方麵的條件。一是從微觀上,能把握句子中實詞、虛詞用法和意義,即以理解實詞和虛詞為基礎,對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現象,對常用的26個文言慮詞,直至對文言固定句式、文言固定短語、文言修辭格,文言文一些特殊表達現象,都有個準確把握。二是從宏觀上,善於聯係前後文推敲判定,整體理解,切忌斷章取義,隻見樹木,不見森林,應當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段"來翻譯文言句。
翻譯的步驟,首先要通讀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數,切忌一上來就匆匆忙忙翻譯。在翻譯時,遇到疑難詞句,可暫時放過,等譯完上下文,再進行推敲。譯完全文後,再通讀一遍,檢查校正,以防誤譯、漏譯和曲譯。
翻譯時的標準,是做到“信”、“達”、“雅”。首先要求準確表達原文意思,不走樣,不漏譯,不錯譯;繼之要求譯文明白通暢,無語病;進而要求譯文用詞造句考究,有一定的文采。文言文翻譯要求字字落實,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要盡量保持原文的語言風格,要確切地表達原文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