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歌鑒賞芻議(1 / 2)

古典詩歌鑒賞芻議

2002年語文高考的三個變動之一即為古典詩歌鑒賞的題型變客觀為主觀。這就使得考生的詩歌鑒賞活動由被動選擇走向主動參與,杜絕了考生蒙題的可能,提高了測試的含金量,起到了很好的能力導向作用。但鑒賞畢竟是語文能力的最高等級,也是考生的弱項所在;加之2002年題型第一次開始變化,因此不少考生在這一項目上存在較多盲點,主要表現為鑒賞過程中跟著感覺走,詞不達意,亂貼標簽,甚至不知所雲。這裏有必要談談古典詩歌鑒賞的一些相關要點。一、加強理論指導目前考生在古典詩歌鑒賞上遇到的最大障礙就是古典詩歌知識和鑒賞理論的缺乏。盡管考生從小學到高三接觸了為數不少的詩詞,但從書本和老師那裏接受到的詩歌專業知識仍是十分零碎和膚淺的,至於鑒賞方麵的理論就更是近乎空白。無知就帶來了盲目,胡編亂造、瞎蒙亂撞也就不可避免。這主要緣於日常的語文教學缺乏對詩歌鑒賞的係統性、專業性的指導和訓練,局限於誦讀和講解。因此即使是遇到一些內涵和特色比較淺顯的詩歌,考生也會感到力不從心,無從下手。作文教學中有一種“四格說”的教法,即:“知格、仿格、入格、出格”。所謂“格”也就是相關的理論知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師要把古典詩歌的一些基本常識教給學生,如古詩的特點、古詩的分類,古詩鑒賞的常見範圍和內容,古詩鑒賞的一般步驟和常用術語等等。現在有不少教師已著手對這些理論知識進行歸納和總結,這裏就不再詳細展開。二、加強專業訓練有了豐厚的理論基礎積累,下一步就是係統的專業訓練。先從模仿起步。教師可以精選(有水平的也可以自創)一些典範的詩詞鑒賞片斷提供給學生,以作為學習的範例。需要注意的是,這些範例應分門別類,各有側重,要能體現出層次性和序列性,具體地講,也即品味語言為一類,感受形象為一類,領悟思想內涵為一類,體味藝術構思為一類,綜合鑒賞又為一類,點麵結合,學生就能比較全麵而係統地掌握古詩鑒賞的要領。當模仿達到比較熟練的境界時,就可以放手讓學生獨立訓練,再將學生的鑒賞結果與現有的範例對照,從中尋找優勢和不足。三、精選所用詩歌中國是詩的國度,優秀的詩歌浩如煙海,因此用於模仿和訓練的詩歌就得有所選擇。考慮到高考試題自身的典範意義,以及古詩主觀鑒賞的剛剛起步,選擇時應將目光集中到一流的詩人和作品身上。比如2002年第一次考詩歌的主觀鑒賞,因此命題者選擇了詩歌最興盛時期唐朝的詩歌,又選擇了唐詩中最具代表性的李白的詩,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啟示。所謂一流的詩人,即李白、杜甫、白居易、韓愈、柳宗元、蘇軾、辛棄疾、陸遊、李清照之類;同時詩歌的主題和特色也是一個選擇的標準。特色不鮮明的不會選,消極頹廢的不會選,愛情主題的一般也不會選。另外考生需要具備一定的文化常識。比如2002年所選李白的詩中有“折柳”,就涉及到古人的習俗,而這個詞恰恰又是一個折射主題的關鍵詞語。教師要提醒學生注意這方麵的問題,適當地幫助學生對補充一些古詩中常見的文化常識。

試談寫字教學的意義

隨著電腦的普及,人們的書寫觀念也發生了變化,許多人都認為電腦打印可以代替書寫,不必重視學生的寫字訓練,這些人中還有不少的教師和家長。其實,寫字教學在中國古代教育中有著極重要的地位,習字不僅是古代啟蒙教學的一門重要的必修課,也是各種類考試的一個重要的考查項目;作為“琴棋書畫”之一的書法,不僅是高雅情趣的代名詞,也是一門普及極廣的實用藝術。中國古代的封建統治者都十分重視寫字教學,如唐太宗大力提倡書法藝術,當時在國子監有學生專門學習書法,唐朝的科舉製中有“書學”一科。唐朝是我國曆史上文明程度最高的時代,也是書法藝術的黃金時代。

當然,社會在發展,對寫字教學的要求也應相應發生變化,否則將成為現代教學的一種桎梏。為適應新的課程改革,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對義務教育各階段寫字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新課標”的實驗教材也把寫字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寫字教學在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的感情等方麵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現試著談下我的一點認識。

一、寫字教學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順利完成學業,提高學業成績的必備前提,是學生終身受益的財富。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往往會發現不少學生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而追其根源是這些學生沒有良好的意誌品質。習慣就是一個人穩定的意誌品質的外化。寫字教學可讓學生在練字過程中培養起良好的意誌品質,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