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摹想
俄國作家屠格涅夫曾經說過:“巴紮洛夫(《父與子》中的人物)這個人折磨我到了極點,就是當我坐下用餐時,他也往往在我麵前出現。我在和別人談話時也在想:要是我的巴紮洛夫在,他會講些什麼呢?”
屠格涅夫之所以能成功地塑造出巴紮洛夫這樣生動的人物形象,跟他有著很強的摹想能力有很大關。摹想能力,指的是作者在寫作時發揮想象能力,去設想自己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動。
我們要求作文要盡量寫自己經曆過的事,但有時,從自己的經曆中找不到恰當的材料,就必須對自己經曆過的作一定的改造。換句話說,作文中的事並不是自己真正完全經曆過的。虛構的事能不能給人真情實感呢能?能!隻要你學會摹想。
摹想通常有三個途徑:一是推想,就是根據人物的個性、經曆,去推想他在特定環境下,會有什麼樣的言行;二是融合,把自己和自己塑造的任務融為一體,進行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三是模擬,把自己設想成作品中的人物進行思想。
巴金在寫《家》的時候,他“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同受苦,一同在魔爪下掙紮。陪同那些可愛的年輕生命歡笑,也陪著他們哀哭”。
巴爾紮克在寫完《高老頭》一書後,臉上掛著淚珠,神情淒慘。當別人問他身體是否不適時,他沉痛地說:“不,是高裏奧老頭死了。”
福樓拜也說過,他在《包法利夫人》一書中描寫包法利夫人服毒自殺的情節時,是站在女主人公的角度,設身處地按女主人公的思想邏輯去思考問題的。福樓拜覺得,他自己似乎就是包法利夫人了。當他寫完包法利夫人服毒自殺後,他也病倒了,他感到惡心、頭疼,全身不舒服,“感覺到嘴裏有砒霜的味道”,自己產生了毒性發作,快要死了的感覺。
要把人物寫好,就要掌握一點摹想能力。在構思、寫作時,通過推想、融合、模擬等途徑,身份、經曆、性格等情況,設身處地,摹想此時此刻他(她)應該想些什麼?說些什麼?幹些什麼?
摹想能力的形成,沒有太多的技巧可言,唯一的方法是寫作的時候,要驅使自己的感情真正地投入,使自己真正體驗到自己作品中人物的感情。隻有達到這種境界,你筆下的人物才會活起來,虛擬的世界也才能變得真實起來,才具有藝術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