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語用意識更加貼近生活(1 / 2)

強化語用意識更加貼近生活

2003年高考已經塵埃落定。對語文試卷的評價自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我們現在這樣的國家,要想讓一份試卷獲得全體普遍認同的確是不容易的,畢竟“蘿卜、青菜各有所愛”,真的“眾口難調”。今年的全國卷試題盡管存在不少令人詬病之處,但也不乏耳目一新的創意,比如第一卷與第二卷的部分語言運用類試題就是典例,第6題與第24、25題的選材與設計更貼近生活,較好地體現了學以致用的精神。

先看第6題:

6.下列新聞標題中語意明確的一句是(B)

A.政府有關部門明令禁止取締藥品交易市場

B.真正優秀的教師無一不是道德修養的模範。

C.獨聯體國家看不上2002世界杯足球賽。

D.警方對報案人稱圍觀者坐觀不管表示憤慨。

判斷語意明確與否這類試題在以往的高考中已經多次出現過,過去多是將這一個知識點歸並到語病判斷一類的試題中去。今年將其獨立出來設為一題,在語言材料的挑選上,命題者別具匠心地用了新聞標題,將歧義現象置於其中,這就使試題洋溢著生活氣息。實際上,如果仔細推敲,當今不少報刊雜誌的新聞等在語言表達上漏洞百出,隻是我們在閱讀中常是走馬觀花,將其疏忽了而已。而試題采用這種材料和思路,一方麵承繼了高考多年來語言基礎知識與運用類試題語言素材直接取自課本外現實生活的一貫風格,另一方麵它又在努力翻新,不斷強化考生的語用意識,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與語文親密接觸。讀書看報,看電視、上網,這些都是現代人生活中須臾不可或缺的。而這其中就存在著語文學習的廣闊空間,聽、說、讀、寫、思,哪一樣不需要語文的介入。歧義現象是語言學中一個很重要的話題。九十年代初期曾在高考試卷中出現過幾回,但其語例顯得平板,缺乏有生活氣息的具體語境的支持,多少給人以碗語言遊戲的感覺。

今年這道題歧義點的設置是比較巧妙的,倘不深究,極不容易察覺。

A項中的歧義屬於組合歧義。組合歧義是指由詞語組合關係上的原因造成的歧義。組合歧義又有“語法結構歧義”、“語義結構歧義”兩類。該標題歧義焦點在“明令禁止取締”這三個詞語的組合上,它至少可有以下的兩種不同理解:1、政府有關部門明令禁止(某些部門)取締藥品交易市場的行為。即要允許開設藥品交易市場。“明令禁止”作為謂語,“取締藥品交易市場”作為賓語。2、政府有關部門明令禁止取締藥品交易市場。“明令”作為謂語,“禁止取締交易市場”這一動賓短語作為賓語。而若對這一賓語再作切分,又可能有下列兩解:(1)禁止、取締藥品交易市場;“禁止”、“取締”這兩個動詞構成並列式動詞短語。(2)禁止取締藥品交易市場;“禁止”作謂語,“取締藥品交易市場”作賓語,此解在語意表達上與第1種相同。

C項的歧義屬於詞彙歧義。詞彙歧義是指由詞彙上的原因造成的歧義。語句的意義都是在詞義的基礎上形成的,因而詞語的同音異義、同形(書寫形式相同)異義和一詞多義都可能造成語句的歧義。

“獨聯體國家看不上2002世界杯足球賽”中的“看不上”就是屬於一詞多義造成的歧義,“看不上”可作兩解:1、由於收視轉播權等客觀原因,獨聯體國家沒辦法看到2002世界杯足球賽。2、由於觀眾自身的思想和情緒抵觸等主觀原因,他們本來能看到卻拒絕收看。

D項與A項也是屬於組合歧義。“警方對報案人稱圍觀者坐觀不管表示憤慨”這標題在語法結構上可能引起下列歧解:1、警方是對報案人回答表示憤慨,受動對象指向於報案人。2、警方是對圍觀不管者表示憤慨,受動對象指向於圍觀者。

歧義在語言中是大量存在的,可借助上下文語境和情景語境化解和排除。如果語境充分,具有歧義可能的句子通常隻表達單一的確定的意義,它不影響信息的有效傳達。如果語境如果語境不充分,處於缺省狀態,可能的歧義就會轉化成現實的歧義,就會導致理解的誤差甚至模糊。新聞標題的語境空間是固定而狹小的,它必須努力消除歧義,以使信息傳達更加真實、準確。所謂“讀書讀皮,看報看題”,新聞標題如果出現歧義,顯然可能造成對受眾的誤導。從這一個角度看,今年這道題的導向是值得稱道的。但是我們想改用提供一段消息或一個事件,讓學生直接擬製新聞標題,似乎更能見出學生的語用能力。這種類型,北京卷2002年春招試題第25題曾出現過,今年全國卷采用選擇題型來檢測學生簡明準確表達語言的能力,難度是要比它低得多。

再看第24題:

提取處列材料的要點,整合成一個單句,為“遺傳”下定義。(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