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文閱讀命題特點及解題方略
研究近十年的高考語文試題Ⅰ卷的科技文閱讀的命題特點,尋求解答此類試題的方略和技巧,對指導高三學生的備考應試是很有意義的。
1.命題特點
1.1.命題材料及其特點:
縱觀近10年的高考語文試題Ⅰ卷小閱讀命題,其選材除1993年和2001年分別選用了論述“創造思考教學”和題為《銅奔馬正名》的社會科學類文章(前者為教育學論文,後者為考古學論文)以外,其餘8年所選的材料均為自然科學小論文或科技說明文,這些科技類短文具有二個特點:
1.1.1.緊緊跟蹤現代高科技各個領域的最新成果。例如,1994年所選的關於哺乳動物的遠古“親戚”是一種外形像蜥蜴的名叫四角龍的爬行動物的研究和推斷,便是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米切爾·洛林於1990年才宣布的研究成果;1997年所選的是論述腸腦與顱腦區別、成因及聯係的醫學研究的最新成果;1998年所選的是轉基因作物的最新研究,屬於生命科學;2000年所選的是關於降低光速的方法及應用前景的物理學前瞻性研究論文;2002年所選的是關於沙塵暴的成因、作用和危害等方麵研究的生態環保類論文。
在選取各領域最新的最前瞻的研究成果當中,尤其青睞生物學、生命科學的研究領域,如1994年的“四角龍”研究,1998年的“轉基因作物”研究,1999年的冬眠機製及人類冬眠的可能性和現實意義的研究,都是上世紀末最前瞻的科研成果。所以,高三科技文閱讀的備考一定要注意現代最新最前瞻的科研成果,如載人航天、激光技術、厄爾尼諾等科技動態,尤其要關注生物遺傳與發展的研究,如DNA技術、克隆研究、人眼角膜等領域的最新發展。
1.1.2.密切注意影響人類生存的引人注目的科技動態。像1996年關於用酒精製造紙漿的造紙工藝的說明文,是有關影響人類生存的環保型工業生產的話題;1998年的轉基因作物研究是解決人類未來生存問題的重點研究;1999年關於人類冬眠可能的研究是基於目前一些重大疾病如癌症的醫療尚未突破而開展的;至於2002年的沙塵暴研究,則與目前全人類生存的最大威脅——生態惡化密切相關,而且非常引人注目。
1.2.命題形式及考點:盡管科技文測試的內容多種多樣,涉及化學、物理、生物、醫學、天文、地理等自然科學的各個領域,但命題形式一直是4道“四選一”式的單項選擇題。其中考查關鍵詞解釋一道題,考查重點句理解一道題,考查信息篩選一道題,考查科學推斷一道題。
1.3.命題難度及考查重點:貫徹素質教育的需要,科技文閱讀命題難度穩中有降,重在考查信息篩選和閱讀理解的準確性,不考自然科學本身的專業知識。
2.解題方略
2.1.整體認知,分段把握。這就是從整體上著眼,按段落分布,通過反複閱讀全文及題目要求而整體向前推進的解題方法。其中的“整體認知”,是就全篇而言,是帶有全局性質的大略理解和把握,通過段落理解而達到把握全文內容、領悟全文主旨;其中的“分段推進”,就是在充分了解閱讀文段和命題指向、解題要求以後,逐段把握內涵,按對應句段,仔細比較,判別選項正誤的方法。以2002年科技文閱讀試題為例,先“整體認知”,弄清《沙塵暴》一文共有5個自然段。其中第①自然段總說沙塵暴的本質特征及價值;第②③自然段不僅從地質史上說明沙塵暴的成因,而且以典型例證和全球水循環係統說明沙塵暴的作用和價值;第④⑤兩個自然段重點說明人為因素使沙塵暴災害加劇。全文以歌德說過的“大自然是不會犯錯誤的,錯誤永遠是人犯下的”一句名言結束全篇,昭示全文主旨。在此基礎上,瀏覽四道問題,宏觀了解每道命題從什麼角度考什麼能力,有什麼要求,相互關係是什麼,然後“分段推進”,逐一解答。
2.2.定位對比,相互印證。科技文閱讀,抓住了主旨以後,對其大概內容已基本清楚,但要達到洞察幽微,辨識細節,尤其是準確理解某一關鍵詞、關鍵句,還須“定位對比”,讓關鍵詞、關鍵句,或者是解釋關鍵詞、關鍵句的試題備選項回到原文相關語境之中,與相關的詞或句“定位對比”,通過校正謬誤、印證偏差,選出或對或錯的選項。
仍以2002年科技文閱讀試題為例,其中的第7題問“下列對沙塵暴的解釋,最準確的一項是?”重點考查《考試說明》所要求的“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的含義”的能力。解答此題,先要明白“下定義”與“作解釋”的區別:前者必須揭示“重要詞語”所表示的概念的本質內涵,後者則可以揭示非本質內涵;前者不許用比喻的或循環的解釋方式,後者則可以;二者都解釋“重要詞語”的某些特征,但因前者觸及概念的本質而比後者更準確。在此基礎上,運用“定位對比,相互印證”的方法,逐一核對選項,確定答案。A項說沙塵暴是“天氣現象”,其形成原因是“風將大量沙塵卷起”,造成了“空氣渾濁,能見度小於千米”,這與原文第①自然段“現在人們聞之色變的沙塵暴,即由於……的風沙天氣現象,其實古已有之”的意義,尤其是該句所揭示的沙塵暴作為一種天氣現象的特征完全一致,故知A項對沙塵暴的解釋是準確的。B項說“沙塵暴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保持生態平衡的一項工程”,通過“定位比較”,可知此項就是原文第①自然段最後一句話的前兩個分句的照錄,但仔細辨認該句意義可知,這隻是對沙塵暴的一種描述性解釋,而不是揭示其本質特征的真正意義上的解釋,故予以排除。再看C項,將它“定位”在原文第③自然段的語境之中,找出對應句,即該段第一句“相互印證”,可知C項與原文意思不符,因為風對草原帶的風化物質進行篩選分類,隻是有一部分“顆粒微小的粉沙細土和微塵”,“被強上升氣流揚上天空,作中長距離的輸送”而形成沙塵暴。這是對沙塵暴形成原因的說明,並沒有解釋沙塵暴作為一種天氣現象的本質特征。D項說“沙塵暴是那些顆粒適中的粗沙和細沙被大風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形成的”,與原文第②自然段“顆粒適中的……沙漠”一句作“對比印證”,並結合該段語境可知,此項所依據的原文實際上是說明地質史上“風力對草原帶的風化物進行篩選分類”以後所形成的第二種地質形態(其中第一種是戈壁灘,第三種在中國就是黃土高原,在新西蘭就形成了火山島上更為肥沃的土壤),所以,D項是說明沙漠形成的原因,雖與沙塵暴有關,但不是對沙塵暴作為一種天氣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