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文言虛詞用法
[知識要點](常見文言虛詞18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於、與、則、者、之。)
[知識點解說]
一、代詞:代詞是代替詞、詞組和句子的詞。
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詞語重複,使文章簡潔。
常用詞——之、其
二介詞是把名詞、代詞或名詞性詞組介紹給動詞、形容詞,以表示與之有關的處所、時間、方式、原因、對象等的詞。不能單獨使用,它一定與所帶的賓語組成介賓詞組來修飾或補充說明動詞、形容詞,作句子的狀語或補語。介詞可根據功用分表處所的、表時間的、表原因的、表對象的、表憑借的、表被動的等六種。使用頻率高,用法比較複雜的介詞——於、以、為、與。
三、連詞:連詞是連接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詞組或句子表示它們之間的某種關係的詞,其本身無實在意義,但它可幫助我們認識句子的語法結構和邏輯關係,更準確地理解句意,連詞可按其所表示的結構,邏輯關係進行歸類。
(表並列關係、表層進關係、選擇關係、表承接關係、表轉折關係、因果目的關係、假設關係、修飾關係)
四、表示肯定、否定、推測、反詰等各種語氣的副詞。
五、助詞
助詞是古代漢語中不能單獨使用,也不能充當句子成份,隻在句中起某種輔助作用的詞。
一、而
1、表示轉折關係,相當於“然而”、“可是”、“卻”。2、表示偏正關係,連接狀語和中心詞,相當於“著”、“地”等,或不譯。3、表示假設關係,連接主語和謂語,相當於“如果”、“假使”。4、表示並列,相當於“而且”、“又”、“和”或不譯。5.表示承遞關係,相當於“而且”、“並且”、“就”或不譯。6.通“如”:好像,如同。7.通“爾”,你,你的。8.複合結構的用法(1)“而已”:罷了。例: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2)“而後”:才,方才。例:賴膚覺之助,而後見為體。(3)“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例:今以鍾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二、何
1.什麼。2.怎麼樣。3.哪裏。4.多麼。:5.為什麼。6.怎麼。7.作語助詞相當於“啊”。8.何:通“嗬”,喝問。(誰何:嗬問他是誰何意思是檢查盤問。)
9.複合結構的用法(1)“何如”:怎麼樣,怎樣。例:痛定思痛,痛何如哉!(2)“何消”:哪用得著。例:這自然,何消吩附。(3)“何若”:如何,怎樣。例:此為何若人。(4)“何嚐”:並非。例:你說的何嚐不是。(5)“何為”:⑴什麼是。例:何為“護官符”?⑵怎麼會?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⑶作什麼。例:①客何為者?②敬傑多而財有餘,何為而不成?(6)“何意”:⑴什麼意思。例:卻不害我,倒與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⑵豈料,哪裏料到。例: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7)“何由”:⑴如何。例:長夜沾濕何由徹。⑵什麼原因。例:致之何由?由於疾病。⑶從什麼地方。例:何由知吾可也?(8)“何乃”:怎麼能。例:何乃太區區!(9)“何得”:怎麼能。例: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財產何得不蹶?(10)“何加”:有什麼益處。例:萬鍾於我何加焉!(11)“何曾”:有什麼益處。例:可又是胡說,你又何曾見過他?(12)“何其”:多麼。例:何其衰也!
三、乎
1.表示疑問語氣,相當於“嗎”、“呢”。2.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嗎”、“呢”。3.形容詞詞尾,有時相當於“地”。4.表示測度語氣,相當於“吧”。5.同“於”。6.表示感歎語氣,相當於“啊”、“呀”。7.表示商量語氣,相當於“嗎”,“吧”。8.用在句中,表示停頓語氣。
四、乃
1.於是,就。2.才,這才。3.卻。4.是,就是,原來是。5.竟然。6.而,又。7.你,你的。
五、其
1.用作第三人稱,表示領屬關係,相當於“他、她、它(們)的。”2.其中,其中的。3.活用作第一人稱。相當於“我(的)”、“自己(的)。”4.用作第三人稱,相當於“他、她、它(們)。”5.在句中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難道”、“怎麼”。6.指示人、事、物,多表示遠指,相當於“那”之類的詞。7.指示人、事、物,有時表示近指,相當於“這”之類的詞。8.在句中表示祈使語氣,相當於“可”、“還是”。9.在句中表示揣測語氣,相當於“恐怕”、“或許”、“不概”、“可能”。
10.表示假設關係,相當於“如果”。
六、且
1.暫且,姑且。2.將,將要。3.而且,並且。4.況且,再說。5.尚且,還。6.連接兩個形容詞,表示關係:又,又……又……。7.同“夫”,句首助詞。8.連接兩個動詞表示並列關係:一麵……,一麵……;一邊……,一邊……。
七、若
1.如果,假如。2.像,好像。3.你(的),你們(的)。4.此,如此,這樣。5.至於。
八、所
1.處所,地方。2.用在動詞或者“介詞+動詞”之前,組成名詞性詞組,相當於“……的事、物”?“……的地方”、“……的人”等。
3.複合結構的用法(1)“所以”:⑴表示行為所憑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據,相當於“用來……的方法”“是用來……的”等。⑵表示原因。相當於“……的原因(緣故)”。(2)“所謂”:所說的。(3)“所在”:⑴到處。⑵所在之處,處所。
九、為
1、成為,變成。2、做。3、作為,當作。
4、是。5、以為,認為。6、被。7、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反詰。8、治理。9、裝作。
10、給,替。11、對,向。12.因為。13則“於”,在,當
十、焉
1、相當於“於之”、“於此”、“於彼”。2、:哪裏,怎麼。3、作語氣助詞,用於句末。4、作詞尾,相當於“然”、“……的樣子”5、相當於“之”。6、作語氣助詞,用於句中,表示停頓,無義。
十一、也
1、用在句末,表示判斷語氣。2、用在句末,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3、用在句中,表示語氣停頓。4、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歎的語氣。5、用在句末,表示反詰語氣。6、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語氣。
十二、因
1、於是,就。2、依照,根據。3、依靠,憑借。4、趁著,趁此。5、通過,經由。6、因為。7、緣由,機緣。8、沿襲。9、繼續。
十三、於
1.對,對於。2.在。3.與,跟,同。
4.到。5.從,自。6.在……方麵。7.比。
8.被。9.受。10.向。11.給
十四、與
1、解釋為:和、跟、同。2、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感歎。後寫作“歟”。3作實詞用,可解釋為“給予、給”,“結交、交好”
十五.則
1.卻,可是。2.那麼,就。3.指分項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條數。4.用在對比句中,相當於“就”。
5.就是。6.原來是。7.同“輒”,總是,常常。8、原來已經
十六.以
1、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用”“拿”“憑借”“依據”“按照”“用(憑)什麼身份”等2、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3、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4、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於”,可譯為“在”“從”。5、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6、表示並列或遞進關係,常用來連接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可譯為“而”“又”“而且”“並且”等,或者省去。7、表示承接關係,“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8、表示目的關係,“以”後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譯“而”“來”“用來”“以致”等。9、表示因果關係,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10、表示修飾關係,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11、複音虛詞“以是”“是以”,相當“因此”,引出事理發展或推斷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