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的“切入”新探(1 / 2)

閱讀的“切入”新探

高考現代文閱讀給閱讀教學以一個難解的課題。廣大工作在語文教學第一線的老師盡管“衣帶漸寬終不悔”,但仍難達到“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境界。究其原因,根就在“教”與“考”的矛盾上。

先說“教”。最能體現教師閱讀教學功力的是設計有梯度的思考練習,堅持的原則也往往是由表及裏、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否則,學生的思維便會跟不上,課堂就會出現“卡殼”現象。久而久之,學生的“學”習慣了跟著循序漸進的理解思路走,也就養成了順向思維的習慣。

高考命題則不然,它講究試題的難度,意在考查考生的潛能。因而,它極力避開表層的東西,不從所考的知識點上直接設問,而是從較深層次的字、詞、短語或句子切入,考查對文章思想內容的把握,對語句含義的理解。這種“折射”命題方法,意在考查考生能否由“點”到“麵”,以“斑”見“豹”,命題思路是逆向切入,既有跳躍性也有幹擾度,考生必須首先從命題的“切入點”悟出所考的知識點,揭開這層“紙”之後再到文章中尋找答案,問題才能解決。如果揭不開這層“紙”,就隻能瞎編亂猜,可以想象,習慣循序漸進的理解思路、養成了順向思維習慣的學生,麵對從詞語“切入”這蓋著一層紙的考題,又怎麼能不搖頭歎息、大喊其“難”呢?

下麵舉96年高考閱讀試題的例子。

96年《貝多芬之謎》的第25題的題幹是“最後一段中,作者所說的‘最有深度的音樂’是指什麼”。命題者是從全文的最後一句話中切入,讓考生理解“最有深度的音樂”這個短語的內涵。如果考生能悟出“最有深度”是對貝多芬音樂內容的評價,進而在文中搜索有關對其內容評價的段落,那麼,答案便不難發現;如果揭不開這層“紙”,誰又能想到答案在第二自然段中呢?再如第26題,從一個“謎”字切入,讓考生回答“作者讓貝多芬的音樂成為一個‘謎’字的原因是什麼”,如果考生能意識到“謎”為文眼,意在考查對文章內容的概括,他就會抓住“這就是貝多芬音樂之謎”這句話上求下尋,全麵準確地概括。

明乎此理,就需要教師在閱讀教學和閱讀訓練中調整教學思路,既要引導學生由表及裏、由淺入深地走進去,又能讓學生由裏及表由深到淺地走出來。抓住文章的字、詞、句,引導學生去理解篇章的情、理、誌。為達到這一目的,“切入”角度的恰當與否至關重要。切入得當,便會牽一發而動全身,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麵談談自己在教學時間中的體會:

一、文眼切入法。散文的“文眼”,即“神”之所在。它是文章的“靈魂”,是作者在文中思想感情發展的曲線。從景和情的關係上看,竟如果離開了情,就失卻了“靈魂”;情如果離開了景,就會失去依托而變成、幹癟的說教。因而,采用“文眼切入”,讓學生思考“具體表現在哪裏”或“在文中是怎樣表現的”,可謂整體把握文意的最佳切入。學生必須經過一個由表及裏的搜尋思維過程,再由點及麵、前後聯係,交互運用順向與逆向思維,在文章中走一個來回趟,才能真正弄明白情和景的交融,從根本上激活思維。如講授朱自清的《綠》《荷塘月色》《威尼斯》,可分別從“驚詫”“不平靜”“別致”切入,讓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去思考梳理“在文中是怎樣表現的”。由“神”串“形”,由“形”悟“神”,自然走進了理解、分析、鑒賞的思維狀態。倘能從課本中得受此益,麵對《世界上最美的墳墓》和《青菜》之類的閱讀,學生就完全不會束手無策。

二、主旨切入法。有些文章,作者或開門見山,或卒章顯誌,課文中都有較明確的主旨句,例如《雨中登泰山》《獵戶》《拿來主義》等。對這一類文章的閱讀,可采用簡短的設問形式,引導學生去捕捉全文的主旨,然後據此、讓學生思考文章是如何突出主旨的。這種閱讀方式是讓學生先鑽入其裏,然後圍繞主旨一步步地理出其表,這一“入”一“出”的過程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理清文章結構、體會作者匠心、明確事件作用、理解語句含義的過程。由於從主旨出發,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理解分析的可靠依據,而思考的過程又是逆向思維的過程,從而學生產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心理就特別強烈,這不僅可以產生良好的閱讀效果,而且還讓學生形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思維方式。具有了這種閱讀習慣和思維方式,做《貝多芬之謎》之類的閱讀題也就能夠得心應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