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帝年輕時天資聰穎,心靈手巧。他曾於曆山耕耘,也曾在雷澤捕魚,河濱燒陶,壽丘做木器,以後又在河東經營鹽池。他把本領教給人民,率領人們發展農業,手工業。
一天,舜和娥皇、女英兩位妃子在平陽宮內漫步賞花,司馬武急匆匆地跑來報告:“南方三苗又鬧事了,把您派去的州牧芊都趕跑了。”一聽這消息,舜大吃一驚,怒氣衝衝朝武朝宮門走去。二妃見狀急忙退下。
舜思潮起伏,久久難以平靜。自黃帝開創基業以來,華夏族和苗族打了幾百年的仗。舜承帝業,盤踞中原。華夏族首領野心不死,屢次征討苗民,苗民何罪隻有?每次討伐他們,損其財物,殺戮其人民,苗民如何能歸順?
舜在朝陽宮召開了“朝政會議”。大臣有後稷、司徒、皋陶、共工、虞、伯夷、龍等各部門首長,對苗民的叛亂,他們一致主張征集大軍予以征伐。在他們看來,征討三苗這種高傲不馴的頑劣民族,是天經地義的,是伸張正義之舉。
管教化人民的司徒契說:“三苗不服王法,殺無赦!”管刑法的皋陶說:“隻有將苗民斬盡殺絕,天下始得太平。”管發布政令的納言龍,更是振振有詞:“中原與三苗不共戴天,戰爭勢在不免。否則,戰禍蔓延,後果不堪設想,望我帝早為定奪。”
舜微閉雙目,手撚須,默不作答。深思片刻,他果斷地說:“我的意見以教化為主,征討為輔。幾百年來,戰亂頻繁,勞民傷財。我們好不容易平息戰亂,爭得了和平。黎民百姓剛剛從水患中掙脫出來,又大動幹戈,必將激起天怒人怨,因此,我決定親自南巡,正因為我年事已高,才要為後世做出化幹戈為玉帛的榜樣。”
眾大臣知道舜帝主意已決,不再阻攔。於是舜命司徒契大量備置梨鏵、鋤鍬,以及陶器木器;又命司馬武征調五千兵馬浩浩蕩蕩一同南巡。
當他們船過雲夢澤,剛剛進入三苗國土,一陣狂風暴雨阻擋了他們的行程。舜帝隻得令部下將船隻泊在澤中洞庭山下,隻等風息雨驟後再行起程。
再說舜帝南巡後,娥皇、女英二妃為舜非常擔憂。舜以八秩高齡,率師南巡,自平陽到苗州,千裏迢迢,他能受得了這鞍馬勞頓麼?再說他還能象年輕時那樣勇冠三軍麼?如果苗民不能臣服,他病了誰來護理?傷了誰來照顧?萬一客死途中或陣亡苗地……她們簡直不敢往下想了。在過去多少年中,舜每次出征或巡狩,娥皇與女英,總是如影如隨行,不離左右。她們或者輔佐夫君運籌帷幄,或者戎裝出戰陷陣衝鋒,好不恩愛。如今夫君南巡,留下她們形單影孑,悲傷不已,她們決定南下追隨夫君。
帝舜四十二年冬天,娥皇女英曆盡千辛萬苦南下尋找舜帝,當她們到達雲夢澤時,狂風暴雨將湖水掀起兩丈多高。她們無畏風浪,駕駛一葉小舟直駛向茫茫大澤。當她們的小船經過洞庭山時,娥皇一眼望見島上飄揚的舜帝部落圖騰,一陣驚呼,遂同女英駕船直駛洞庭山。
再說舜帝被風浪阻於洞庭山已達半月之久,還過多少日風浪才息也未償知道,他不竟憂心焚焚。這日,他站在望湖峰上憂愁地望著濁浪排空的湖麵,忽然發現有庫國方向紅光一閃,本來十分明亮的天空變得色彩暗淡。他情知不妙,急忙喚過伯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