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
語文教學以知識的傳授和語言能力的培養為主要任務。但是,“文以載道”,語文學科所具有的社會性,尤其是其思想性又決定了語文教學過程中必須注重“育人”、實施德育,這就是“教書育人”的原則。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說“教育的唯一工作與全部工作可以總結在這一概念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認為是人類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學大綱也明確了語文教學的德育目的,要進行社會主義、愛國主義、道德品質和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作為語文教師,在德育教學方麵更是任重而道遠,在幾年的教學實踐中,我積累了一些經驗。
一、利用課堂滲透品德教育。
高中語文新教材注重選文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內涵。注重選文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內涵是這套教材最突出的特點。注意對學生的道德修養、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的培養,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新教材在選文上,注意選取文化內涵比較豐富、深厚的文章或文學作品加大了文學教育的分量。課文不但可以作為學生讀寫的範文、樣本,同時還可以用來陶冶情操、規範行為、淨化靈魂、激發熱情。通過語文教學可以促使人格的健全的人格的完善。幾乎所有人都可以講出自己的工作如何得益於早年語文學習的故事,因受某篇或某些課文的教化和啟迪而影響自己生活曆程,最終成為英模人物和成功人物的例子更是不勝枚舉。語文教學的這一特點是其他學科所不能企及的,因而也是其他學科所不能替代的。
德育滲透是一種隱性的德育灌輸,即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利用語文課堂進行德育滲透,須以課文為主要工具。在語文課本中,有孔子充滿積極入世的精神《論語》,表現出莊子渴望逍遙遊於天地之間的瀟灑的《逍遙遊》,凸現出李白在封建等級製度下崢崢挺立的人性的尊嚴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杜甫的充滿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博愛情懷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以及展現出蘇軾人生追求“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辛棄疾的洋溢著英雄情懷的“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近現代有魯迅先生深刻犀利的《燈下漫筆》,朱自清先生清麗典雅的《荷塘月色》,汪曾祺恬淡溫和,京腔京韻,洋溢著濃厚文化氣息的《胡同文化》,沈從文流淌著水的柔情的《邊城》,史鐵生關於生與死的哲思的《我與地壇》等,這些優秀的文學作品,需要用心靈去同作者對話,同學生對話,真正地將德育滲透到課堂的環節之中做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比如在學習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時,我讓學生討論陶淵明的人生觀,有的學生從王家大院的對聯“嚐讀諸葛出師表尋夢拔劍報國,轉憶陶潛歸去來卻何種豆南山”,說到兩種人生,一種是諸葛亮式的積極追求,立誌報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古劍人生”,而另一種是陶淵明式的潔身自好,獨善其身,歸隱田園的“菊花人生”。批評了陶淵明的回歸,認為那是一種懦弱的行為,而隻有孔子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屈原的那種“路漫漫其修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範仲淹的“無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樣積極的人生才是令人讚許的。而另一些同學認為平平淡淡才是真,陶潛力的偉大之處在於他所做的正是他想要做的,封建社會多少的士大夫都想要走出那個扼殺人性尊嚴的官場,比如蘇軾寫過“幾時歸去做個閑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而李白也說“人生在楊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但是他們雖然心向往之,卻沒有真正地走向田園,隻有陶淵明能“不為五鬥米折腰”,並毅然絕然地走向詩意的生活,這種選擇本身就證明了陶淵明的氣節。而我們的生命中也有著這樣那樣的誘惑,使人難已割舍,隻有學會果斷地放棄,才能擁有更美的人生。
這樣的課堂,語文教學與德育滲透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使學生在理解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有所感悟,感情得到升華。而思想感情的升華,又促進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實現了語文能力與思想感情的共同提高,避免了人為地割裂語文教學與德育滲透之間的關係,合學生在盎然的興味中得得到了道德與美的陶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