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讀寫教改的精髓
語文學習離不開形象和情感的感受、體驗,誦讀涵詠,感悟熏陶,學習主體的“自主親曆”在語文讀寫中不可或缺。隨著新課程改革“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方式”的逐步實施,在語文教學中能否凸現主體親曆特征,是事關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和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在學習了新《全日製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新《課標》)以後,我們認為,學生的親曆性是語文學習自主性、創造性的基礎,是語文讀寫結合取得成效的保證。
一、自主親曆是語文學習的方向和目標
(一)親曆性體現了語文學習的本質特征
古人讀書講究“美讀”,“批文入境”,於“得意”處則“忘形”,身臨其境,其樂陶陶,這就突出了“親曆”二字。然而,在目前的語文教學中,貌似學習實則並非親曆的現象處處可見,學習主體自主性、情感性的淡化,導致了語文教學的低效運作。新《課標》中“全麵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些課程的基本理念,都凸現了學生自主親曆的重要作用。讀《背影》,則應讓學生感受到親情之濃鬱;讀《夏之絕句》,則應讓學生感受到大自然之純美;讀《論語》,則應讓學生感受到文化之深沉。語文學習有其本身的內在規律,沒有親身揣摩、體味,就很難觸發生活的感悟和心靈的交流。
(二)親曆性體現了語文學習的根本要求
新《課標》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語文學習是以感知形象為主要內容的,學習主體必須首先對文本親身感知,形成表象,並力求理解文本的深層涵義,把握文章主旨,形成讀者與文本、與作者的交流,方能有情感自由和心靈頓悟。語文學習要有個人獨特的感受,要有生活的積累,要靠自己的切身體驗將原有文本物象融會其中,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葉聖陶先生曾指出:“必須在日常生活中隨時留意,得到真實的經驗,對於語言文字才會有正確豐富的了解力。”我們主張將語文讀寫的重心轉移到學習主體的品味、積累、運用語言和培養語感的自主親曆上來,將主體的親身感悟、積累當作語文學習的根本要求,讓教師成為指導者和引路人,才能真正適應現代教育的需要。
(三)親曆性體現了語文學習的人文回歸
文質兼美的文章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這些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這些文章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我們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學生自主親曆,是由語文學習的本質特點決定的,長期以來,我們語文教師就漠視了這個問題,把豐富多彩的語文學習變成了應試教育的機械來運作,扼殺了學習主體的個性情感活動。現在,在“以人為本”教育思想逐步得到落實的時候,有必要使我們的語文教學“返璞歸真”,實現語文學習的人文回歸。
二、自主親曆促進了學生的和諧發展
落實主體親曆性是實現以人為本教育的需要,是我們的教育在把時間、空間還給學生後必須遵循的原則。
(一)親曆性是落實主體教育的根本標誌
在語文教學中,重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並不等於說就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因為課堂上熱熱鬧鬧,而學生卻沒有選擇的餘地,成了機械訓練的對象,那還不能真正體現教學的主體性;因為它缺乏缺乏學習主體作為獨立的人參與語文活動的生命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學習主體參與語文學習的廣度、方式、品質和效果也就必然受到影響。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說:“單為應付教師的練習功課,而與自己的意思情感是沒有關涉的。到這樣覺得的時候,這人身上便已負著人生的缺陷,缺陷的深度比啞巴不能開口還要厲害。”因此,隻有主體親曆性的真正實現和強化,才能真正把學生的主體性由課堂表麵深化到學生內部身心活動中去,實現教學境界由被控、被動向自控、自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