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忽視民族精神的傳承
抓住語文科的教學內容以文學作品為主的特點,教學目的以“學習語文知識,培養語文能力,濡養民族性情,塑造民族精神”為主的決策,通過文學作品與人的精神塑造之間的密切關係,尤其是漢語文中文學作品與民族精神水乳交融的關係,明確了語文教學民族性中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麵——即民族精神的傳承。在此基礎上,通過具體的事例論證了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及時點撥與設計在民族精神傳承這一環節上所起的巨大作用,從而希望每一位語文教師都能以傳承民族精神以為己任,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不但傳授語文知識,同時還注意培養一個個有民族氣性的中國人,作出“我們語文教育工作者把語言文字、語言文學中的精神,尤其是民族精神挖掘出來、傳承下去,應當是義不容辭的責任”的結論。
當一切都行將被洶湧的主流文明無情地整容,當一切地貌、器具、習俗、製度、觀念對現代化的抗拒都力不從心的時候,唯有語言可以從曆史的深處延伸而來,成為民族最後的指紋,最後的遺產。
語言也是這樣一種東西,它無論是莎士比亞還是別的什麼,都承載著和沉澱著人的經驗,人的思維和情感,推動了人腦的發育和進化,完成了人群的聯係和組織,使人具有人性。作為先民的遺贈,語言守護著人類文化多樣性的可能,也擔當著人類文化共同性的可能,使人們得以在差別中融合,在交彙中殊行。
——韓少功
語言學習實際是一種由內向外的(精神)培植和生長。語言學習本身,就是主體精神培育,就是構築語言學習者的精神主體、精神經驗本身。
——喬姆斯基
語文教育是一種精神培植。語文教育就是精神教育!
母語的學習過程(語文教育的過程),是語言學習者的精神生長、精神培育的過程,是形成主體自我、個性生命的過程,是一個人被文化塑造的過程。
——韓軍
語文課是一種精神的奠基課。
——嚴淩君
語文教學的民族性是個耐人尋味、值得深思的話題。在探討這個話題之前,先要明確什麼是“語文”?對此,曆來有“語言文字”和“語言文學”之爭,雖然說法不一,但殊途同歸,在教學內容上兩者卻都能達成共識,即:既進行語言文字的教學也進行文學文化的熏陶浸染。隻是在“文學”這一內容是歸屬於語言還是獨立於語言之外有不同看法而已。
其次,要明確“語文教學”的目的和任務,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製訂,被各級中學奉為教學圭臬的《語文教學大綱》中已明確作了如下規定: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語文學科是一門基礎學科,對於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對於學生學好其他學科、今後工作和繼續學習,對於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和吸收人類的進步文化,提高國民素質,都有重要意義。”
因此,“語文教學”,要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水平,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聽、說、讀、寫能力,“掌握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養成自學語文的習慣,培養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打好基礎。”
“在教學過程中,要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感情,培養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愛國主義精神,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
概括其任務無非就是“學習語文知識,培養語文能力,濡養民族性情,塑造民族精神。”
因此,在“在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中,《大綱》特別指出:
“在培養語文能力的同時,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提高思想認識、道德修養、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要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
有人說:“語文的精華在文學。”在教材的編排中,特別選入了約占課文百分之六十比重的具有典範性,同時又文質兼美、富有文化內涵的文學作品,並在“閱讀”教學中特別提示:
要“善於引導學生”“感受文學形象”、“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和感情”。
此中“理解”決不是停留在一般意義層麵上的“懂得”“知道”,而應是“深入其內裏,解悟浸染其中,並能進一步內化為自身的一部分”的遷移同化。
此中“感受”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感覺領受”,而是日積月累的潛移默化,是“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之化矣”的熏陶浸染。
“言為心聲,文如其人”,學生讀書的過程就是在與創造人類與民族精神財富的大師、巨人對話的過程,就是重新經曆他們在書中所描述的生活,達到一種前所未有的精神境界,建構起自己的精神家園的過程。每一篇或悲壯或淒婉或幽美或狂放或深沉或曠達或詼諧的文學作品的背後都有一個個或玲瓏剔透或壯誌滿懷或憂國憂民懷瑾握玉或憤世嫉俗清高拔群的極富民族血性和文化素養的活生生的大寫的人。每一篇文章都是他們的靈魂與精神的寫照,是他們或幽微或偉岸或正直或無私的美麗心靈的藝術釋放。有語雲:“文如其人。”因此,許多有識之士都把讀書與做人聯係在一起,讀其文則能識其人,學其文則亦學其人。還有人說:“人就是他所吃的。”當然不是說吃什麼補什麼,而是指一種“吾善養吾浩然之氣”的精神吸納,吸納什麼精神就是有什麼精神的人。在對文學作品一遍又一遍的涵詠諷誦中,你能分得清是語言文字的學習還是精神思想的浸染濡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