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育科研的迷惘
有人說中國是世界上教育科研機構最多的國家,但水平不高,浪費嚴重,形式主義猖獗!我們要說,不僅如此,在中國龐大的教育科研隊伍中,從事語文教育科研的人為數甚巨,而語文教學“少慢差費”卻最為嚴重,引發的問題和責難也最多!這固然有語文學科之外的原因,但語文教育科研自身的不良導向難辭其咎!
語文教育科研最嚴重的不良導向是把“論文”等同於“科研成果”。從某種意義上說,語文教育工作者是最善於“寫”文章的,但語文教育科研是“做”出來的,不是“寫”出來的。即便是最終的課題報告或論文,也是科研實踐瓜熟蒂落的自然結晶。然而現在許多論文卻是閉門造車、東拚西湊硬“寫”出來的。於是我們看到了大量人雲亦雲、淩空虛蹈的理論分析。比如,關於語文的性質到現在還是一筆公說公理婆說婆理的糊塗賬。研究了幾十年,文章寫了一大堆,卻連語文的性質都沒搞清。表麵的喧囂填補不了本質的空洞,這樣的語文教育科研是一堆泡沫!
至於被不少語文教育報刊推崇的所謂有“實用價值”的“論文”,比如題目彙編、解題技巧、文章的閱讀分析、知識講解、作文的應試技巧等更讓人不敢恭維。這些“教科研”對語文教學規律性的東西都闡述得少而又少,更談不上挖掘語文學科的人文價值、人文底蘊,將充滿人性之美、人情之美的語文變成枯燥的技巧之學、知識之學,將語文“教科研”變成純技術的、急功近利的“考科研”。
這樣的論文充斥語文教育報刊,並且還作為“教育科研成果”,實在不是語文教育的福音。這些“論文”有多少“含金量”?算不算語文教育科研成果?如果這樣的“科研成果”被承認、被推崇,成為語文教育科研的範式和主流,隻能將語文教育引入空中樓閣或應試歧途,讓真正從事語文教育科研的人蒙羞。
從事語文教育科研,調查研究、選題定向、收集資料、開展實驗、撰寫論著是必備的能力。其中調查研究、選題定向和開展實驗的能力是“核心能力”,需要特別的眼光、見識和實幹精神。但現在這些能力被淡化,撰寫論著的能力卻被片麵放大、異化。許多“專業寫匠”連一堂語文課都上不好,做起“科研論文”來,卻如魚得水,左右逢源。通過撰寫幾篇教育科研論文而“雄文一出天下知”,脫離語文教育“苦海”也是許多一線教師的追求。語文教育科研的“兩張皮”現象十分嚴重,許多堂哉皇哉的“科研成果”其實是隻見投入不見產出的“公雞成果”。
語文學科有其主觀性、審美性、多義性,但這不能否定語文教育科研的“科研屬性”。如果不是運用實證——實驗的方法來研究語文教育,就談不上是嚴格意義上的語文教育科研。作為指導語文教學實踐的革新創造活動,語文教育科研的根本目的是探索揭示語文教育的真諦,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但現在的語文教育科研不關注語文教育實踐,不遵守基本的“科研規則”,從書本出發的“書齋式”研究和從主觀出發的臆斷式研究大行其道。大量空洞的、臆斷式的語彙,主觀主義、經驗主義而非理性與科學的實驗方法,缺乏實證基礎的價值判斷,都因鍍上了一層學術性的“教育科研”的金箔而獲得了“學術權威”的優勢話語權而高高在上。
在書齋或臆想裏標新立異,發人之所未發,或正話反說,或反話正說,嘴大有理,永遠正確,是那些專吃語文教育科研飯人的拿手好戲。這樣的教育科研拒絕實證,也無法實證,更無法被證偽。哲學家波普爾曾說,科學是可以被證偽的,偽科學則不可以被證偽。從這個意義說,那些高高在上、永不言敗的語文教育科研是十足的“偽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