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冗雜走向簡約
你如果一半時間是學生在活動,你是個合格的老師;如果是以教師活動為主,你是個不合格的老師;如果2/3的時間讓學生活動,這樣的老師是好老師;如果3/4的時間都給學生,你是個優秀老師;你要是把全部時間都給學生,老師隻是幾句點到而已,最多1/10,你就是特級教師了。
新時期以來,在“科學主義”的光環下,本來十分清晰、簡約的語文課堂教學,其花樣卻越來越冗雜得令人眼花繚亂了,什麼“多少段多少環”、什麼“幾步幾級幾式”、什麼“某某板塊”等時髦說法,如每年春天滿天飛揚的沙塵暴,搞得一線的語文教師越來越撲朔迷離、懵懵懂懂、都快找不到北了。所以從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所折射的嶄新理念看,語文教學需要正本清源,除盡鉛華,簡化頭緒,突出重點。隻有堅決革除那些脫離教學實際的、教師用著別扭、學生學得費勁的價值不大的花拳秀腳、條條框框,給課堂教學減負,把語文教師解放出來,讓他們去實踐、去領悟,去反思,去自主進行教學設計,讓語文教學反樸歸真,讓課堂教學從冗雜走向簡約,語文教學才能從根本上走出“少慢差費”的泥沼,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我們知道,學生語文學習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借助文本和作者心靈對話;寫作,是借助筆墨和自己心靈對話;上課,是借助教師和文本對話;交際,是自己和同學以及其他人的直接對話。通過各種卓有成效的對話,學生樂學語文,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接受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打好精神底子。在對話的諸多形式中,有人認為三方對話最為有效,謂之“頂談”(中央電視台的許多節目——像“實話實說”、“東方時空”、“交流”等即是此種形式)。這種由三方參與的頂談,由於某一方在問題的交錯中處於“旁觀者清”的位置,故可使對話峰回路轉,盤旋上升。
在此,我們以閱讀教學為例,在如何從冗雜走向簡約方麵,談談本人的一些思考和探索。
閱讀是什麼?閱讀是讀者的個性化行為,是一個由內而外的“讀書——感悟——表達”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實現三方麵的價值:一是提高語文素養——包括傳統文章學意義上的語文知識與能力,現代信息處理意義上的語文知識與能力,中國傳統語感意義上的語文素質;走進作者心靈——結合具體語境,以意逆誌,知人論世,理解作品內容;讀者意義上的:激活讀者的生命意識——感悟啟迪、聯想想象、質疑推斷、品頭論足。就是說,讀者借助語言文字接受文本、走近作者、理解文本,在此基礎上超越文本、提升自己。在此期間,教師的價值就是給學生創設融洽和諧的情景氛圍、提供充足自由的學習時空、引導學生自己解讀、自己理解、自己感悟,使學生在閱讀中豐厚語言、信息的儲存量,發展創新思維能力,在人文熏陶的過程中發現自身生命的亮點,進而提升生命的質量。
我們認為:閱讀教學可以分為兩個環節:學生自學、反饋深化。
閱讀教學既然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頂談”過程。學生在自學過程中,“頂談”是以學生和課文的對話為主要的雙方,教師處在旁觀者清的位置。這個“旁觀者清”的角色是建立在教師自我解讀文本、洞悉教材特點、課程要求和學生個體學習態勢,有能力優化學習環境和諸多因素的基礎之上的。注意這裏提的是在教師的引導、點撥下,因為學生的學習不論處於哪個階段、什麼水平,都不可置教師的作用於不顧,而一意孤行地采取大撒把、大放羊式的學習,這是問題的一方麵;另一方麵是教師應做到大處調控、細處放開。盡可能的在學習方法程序、策略方麵、難點疑惑處,給學生以實用有效的啟發和幫助——關鍵是這種啟迪和幫助在於適時、適度和有機,在於平等、民主和合作。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習時,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教學智慧,既要抓準教材的精髓,又要號準學生讀書感悟的脈搏,盡可能的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和設想,給學生留有廣闊的思維空間和自由的選擇餘地,不能束縛學生、限製學生,更不能采取那種請君入甕式的預謀引導。
從閱讀的規律看,文本解讀本應沿著兩個維度運行,一是理解,讓學生走向作品,其特點是思維方式的封閉性、思維指向的單一性以及思維結果描述的一元化、機械化、模式化,其指向主要體現在陳述性知識、作者的原創價值及其某種程度舉一反三的遷移方麵,學生則被動的接受,理解的結果往往是一元的(其實人與人還是有些許差別),這也正是傳統教學所固守的那一畝三分地——以師為本,以知為本,以教參為本。二是感悟,讓作品走向學生,這是一個語言文本與讀者心靈相撞擊而產生靈感的過程,其指向主要體現在作品從當代意義上對學生身心發展所產生的積極影響,不論在閱讀中產生聯想、想象、疑惑、評判等,學生都是主動的,可以各取所需,感悟的結果往往是多元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感受不僅是吸收和理解,更是一種創造和表達,是一種自身原有的語言沉澱、生活閱曆、思維和情感等參與其間的綜合性語言活動。這正是語文新課改所展示的語文學習的廣闊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