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新教材作文教學淺談
2002年4月,新的高中教學大綱出爐,具體到作文教學部分,也做了較大的變動。本文欲圖通過新舊大綱作文教學的對比,凸顯新大綱的新精神,再結合高一新教材作文教學的具體要求,談些自己的看法、想法以及做法。不成熟是必然的,權當拋磚引玉吧!
一、表格1新舊作文教學大綱對比
新大綱(2002年)
1、善於觀察生活,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能有意識地考慮寫作的目的和對象,負責地表達自己的看法。
3、提倡自由作文,根據個人特長和興趣寫作,力求有個性、有創意地表達。
4、作文要觀點明確,內容充實,感情真實健康;思路清晰,能圍繞中心選取材料,合理安排結構。
5、能根據表達的需要,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像,恰當運用敘述、說明、描寫、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6、能調動自己的語言積累,推敲、錘煉語言,做到規範、簡明、連貫、得體。
7、養成多寫多改、相互交流的習慣,提倡展示和評價各自的寫作成果。
8、作文一般每學期不少於5次。45分鍾能寫600字左右的文章。三年中課外練筆不少於3萬字。
9、如有條件,可學習使用計算機寫作。
舊大綱(2000年試行版)
1、作文要觀點明確,內容充實,感情真實健康,力求有創意
2、理清思路,確定中心,選取材料,合理安排結構。
3、根據需要,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像
4、恰當運用敘述、說明、描寫、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
5.語言要規範、簡明、連貫、得體。
6.養成觀察、積累、思考和多寫多改的習慣。
7.作文一般每學期不少於5次。三年中其他各類練筆不少於3萬字,45外鍾能寫600字左右的文章。
對比結果展示:
1、新大綱進一步強調作文教學的係統性。
大綱九點內容,基本上就是圍繞著寫作前的準備(1、2、3),寫作過程中的具體要求(4、5、6)以及完成寫作之後的後續工作(7),最後是作文教學的評估標準和對新時期作文教學的倡導(8、9)這樣一個流程進行組織的——而這樣一個完整的過程,在2000年的大綱中並不能得到充分的體現。
事實上,作文教學的係統性絕非僅僅體現在新大綱當中,新教材作文教學的編排體例同樣體現這樣的特征。如看下表:
附:新老教材作文教學設計比較
新教材·寫作舊教材·單元知識與訓練
用心感受生活觀察與認識(一)
深入思考生活根據材料提煉中心(一)
要善於聯想和想象聯想與想象(二)
再現客觀事物安排好結構(二)
表現主觀情意安排好段內層次(三)
自由寫作實踐修飾詞句(四)
綜合運用表達方法(五)
(注:舊教材第一冊作文專項訓練除表中所列一二兩欄外,還有:材料作文、說明文寫作、散文(記敘文)寫作。)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新教材第一冊的五個單元作文教學的係統性就在於它體現了人的思維的整個流程:客觀世界通過寫作者的觀察、感受、思考進入寫作者的思維,然後寫作者運用自己的聯想、想象,再融進自己的主觀情意,去再現客觀世界。這樣一個過程可以用下麵一個圖表表示:
觀察、感受聯想和想象
客觀世界——————→寫作者———————→客觀世界
思考主觀情意
上述內容,歸根結底,即寫作者作為主體反映作為客體的日常生活。當然,值得注意的是,要對前後兩個“客觀世界”加以區分,前者是客觀存在的現實的周遭世界,後者是加入了人的主觀感受之後的客觀世界。用王國維的話就是“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
而老教材的作文教學基本上是依附在閱讀教學當中,比如說這個單元的課文是議論文,那麼,相關的寫作訓練就為“根據材料提煉中心”或者是其他的議論文專項訓練。
2、再一次強調寫作訓練中創造能力的培養(有個性,有創意地表達)
事實上,寫作又叫創作,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思維的成果。新大綱體現了對“寫作”本質的回歸。
新的作文大綱側重要求“能有意識地考慮寫作的目的和對象,負責地表達自己的看法”,“根據個人特長和興趣寫作,力求有個性有創意地表達”、“能調動自己的語言積累,推敲、錘煉語言,做到規範、簡明、連貫、得體”。可見,新大綱注重語言表達以及思維邏輯的訓練,而不再是以往作文教學中的注重文體訓練以及寫作過程中的表達技巧的訓練;另外,新大綱在"根據表達需要,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一條,對比2000年大綱“根據需要,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像”,此處特意加上了“表達”一詞顯然也是在強調這個“需要”是文本的需要而絕非是文本之外的任何功利性的需要,而這無疑也是在給學生創造盡量廣泛的思維空間,以便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3、第一次明確提出了作文的“交流以及相互評價”
為什麼要在教學大綱中提出這些東西呢?顯然也是與新教材注重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有關。能力是隻有在實踐的錘煉中才能培養出來的,要實踐,首先要讓學生有實踐的興趣。於是,通過交流以及相互評價,讓學生來品嚐創作的樂趣就顯得異常的重要了。
4、呼喚作文教學的時代感。
運用計算機寫作,這是在提倡,而非硬性的要求,但這還是反映了作文教學所必須有的時代感。計算機寫作的好處在哪裏?一是修改的便捷;二是速度的提高;三是交流的方便。特別是第三點,同樣是間接回應了“寫作興趣”以及“寫作能力”的培養
綜上所述,通過對作文成形思維的培養,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無疑是新大綱對作文教學的核心要求。應該說,作為體現新大綱要求的載體新教材“寫作”這一部分內容的編排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這樣一種精神。但通過一年的授課經驗,感覺新教材“寫作”部分的弊端還是很明顯的,比如說操作性差,整個作文教材基本不對教師產生具體的指導作用;再就是新教材的分單元訓練客觀上起的作用是將完整的一個思維流程加以截斷。舉個例子,第一第二單元的用心感受生活和思考生活,感受和思考的先後順序大概隻能出現在理論上,而在學生寫作過程中,要將一篇文章完整地寫出,本身就已經是包含了感受、思考以及聯想和想象等一串的思維流程。
當然,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麵性,從另外一個角度講,教材交給我們的越少,相對給我們提供的作文教學的自由也就越大,隻要你圍繞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這一核心精神進行授課,那麼,沒有人能夠幹涉你說你是不務正業。
二|寫作能力的構成以及相關的訓練
於是接下去馬上必須思考的一個問題就是,何謂寫作能力,寫作能力到底包括哪些能力。
寫作又稱為書麵表達,表達的是什麼?當然是所見所聞所感。所以歸根結底,作文表達的是一個人的思想。你可能說,不對啊,記敘文,記一件事情,能說它是思想嗎?可是我提醒你,即便是一件事情的表述,同樣需要你觀察、感受、思考的過程,同樣一件事情,在不同的人的表述下,往往也是不一樣的,這就體現在思維的差異性上。然後接下去就是,用什麼來表達啊,當然是用語言。
所以,必須明確,所謂的寫作能力,其實就是包含兩種能力,及思維能力以及語言能力。
教師作文教學,就應該圍繞這兩種能力做工作。但是任何工作都必須有所側重,那麼,如果叫你選擇,兩種能力的培養,你又要側重於哪一種呢?
對於這樣一個問題的回答,我覺得應該從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中學語文作文教學的實際情況兩方麵加以考慮。
首先就高中段的學生而言,他們應該是語言習慣基本已經定型,但是人的思維卻正處於青春期,有其轉型性以及較大的波動性的特征;其次就中學作文教學來說,我們的目的不是培養文學家。事實上,文學家不是你能培養出來的。而主要是培養“思想家”,也就是培養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善於觀察、善於思考、勇於探索、勇於創造的習慣、意識和精神,這種觀察和思考當然主要是指向人生和社會、曆史和現實、文化和精神等領域,這才是中學作文教學能夠而且應該做的事情,因為思想不僅是人的權利,而且是人的本質。沒有思考的生活是動物式的生存,不會思考的人隻能喪失獨立人格和自主意識,從而淪為感性和知性的奴隸——所以,我覺得,高中三年,教師應該將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側重到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上。
一、思維的深度
與深度相對的是幼稚。思想的幼稚往往也在語言裏得以體現。對一些語言現象要加以改進。
我在作文課上就明確提出,在作文中出現下麵一些字眼一律不及格:雷鋒叔叔、張海迪阿姨、偉大領袖英明舵手毛主席。當然你不許他用得跟他講理由,於是我講:雷鋒死的時候是20來歲的人,你今年幾歲?叫大哥還差不多,雷鋒如果活到現在,則大約也60多歲的人,你叫他爺爺差不多,反正無論如何叫不到叔叔。張海迪,今年47歲,你叫她阿姨倒是沒錯,但是你跟我說說,張海迪到底是偉大在哪裏,你該向她學習的是什麼?說實在,這個問題我自己都不清楚,學生就更不清楚了。事實上,張海迪現在是一個作家,今年剛好出了一本長篇小說,叫《絕頂》。所以,你叫她作家張海迪不是很好嗎?毛澤東,你在文章中要用的是他的一句話,而非評價他是不是偉大是不是舵手,況且他的偉大與否也非你幾句話就可以說得清,於是為什麼一定要給他戴這麼高的一頂帽子呢?下麵一些例子也是不準用的,比如說筐衡鑿壁偷光,王獻之練寫毛筆字將一個池塘都染黑等等。鑿壁是一件多麼危險的事情啊,你難道沒看到,現在的豆腐渣工程是何其多?我看到的一則漫畫倒是挺有趣,一個家長給自己五歲的孩子講王獻之練筆的故事,然後問孩子有什麼感受,這孩子說,這個人勤奮倒是挺勤奮的,可是怎麼一點環保意識都沒有啊——我說啊,你們連五歲的孩子都不如,人家還會進行自己獨立的思考。
考慮一下學生為什麼這麼喜歡用這些東西呢?一是習慣或者是慣性,另一種說法就是惰性嚴重。人家都這麼講,那我就跟著這麼講吧,根本就沒有運用自己的腦袋去思考這樣講是不是合適;二是肚子裏確實是沒貨,除了這些每個人都知道的東西,就講不出另外一些相對比較新鮮的東西了。
所以教師給學生洗腦,這本身就是一種深度的培養,當然,單有此還不夠。將這些陳舊的東西去除掉之後,要用新的東西填補進去。
1、培養他們對現實的關注。讀報課。
2、向他們推薦適合閱讀的報刊、時文以及相關的電視節目。《南方周末》、《雜文報》、《散文·海外版》
3、紹優秀的作家。今年浙江省一篇高考滿分作文叫《重拾文學的尊嚴》,裏麵提到了大量的作家名字。想不深刻都困難。
4、讀書摘記。
二、思辨能力。
何謂思辨能力?夠恰當地運用歸納推理、演繹推理、類比推理、正反對比推理,恰當地運用逆向思維,能夠運用係統論和辯證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而在高考評卷的發展等級分中的體現則為:“透過現象深入本質”“揭示問題產生的原因”“預感事物發展的趨向和結果”
今年高考作文廣東省的兩份卷子:一是關於放屁,二是關於不作選擇就是最好的選擇。
《遊戲的規則》反映作為鐵道扳道工在一個特定情況下的抉擇,其中描述了這樣一幅畫麵:列車由遠到近呼嘯而至,鐵路扳道工突然發現不遠處的路軌上有十幾個人正在道路麵上玩耍,他們已玩入了迷,對自己的危險處境全然不知。而緊連著鐵軌的還有一條已廢棄但還可以用的舊路軌,上麵隻有一個人獨自在玩。一邊是10多個人,一邊是一個,在這種情況下如何選擇?按照常理,扳道工當然要犧牲一個人救活10多個人,這似乎是符合中國人的道德觀念。但是這位考生在提出疑問:這樣的選擇行嗎?他自己的回答是不行!因為10多個在好的鐵軌上玩耍的孩子,違反了社會的規則,而那個在廢棄鐵軌上的孩子本身並沒有任何過錯。為了救10多個違反規則的人而壓死一個無辜的人,這是現代社會的遊戲規則所不能允許的。最後,該考生引用薩特的一句名言:“世界上有些東西是無法選擇的,不選擇也是一種選擇”,闡明了自己對問題的態度。
《放屁的選擇》開篇就講放屁的問題,一種是響屁,一種是不響的悶屁。如果是放響屁大家都聽到,很不好意思;如果放悶屁,雖然大家不知道是誰,但是特別臭。有的人為了把響屁變成悶屁,就慢慢憋。讀到這裏真讓人擔心,但是接下去卻是“柳暗花明”。文章卻由此引出對一些社會弊端的看法:有些人敢說話,有些人不敢說話。放“響屁”是敢於直言向領導提出意見,但是有些人就不敢放“響屁”,隻敢偷偷放悶屁。而有些領導聽不進別人的直言,不喜歡“響屁”。而放“悶屁”的人由於隱蔽,領導也不知道,自己當然也不會吃虧。考生最後亮出了觀點:我們在社會中應該提倡直言,提倡放“響屁”。
這兩篇文章就充分反映了學生的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得高分是必然的。
關於思辨能力的培養,一般用得比較多的方法就是成語新解。而在第三單元的深入思考生活這一部分內容中,其實你就可以安排這樣的訓練。
三、情感的深度
"學著不在意,學著全忘記,冷眼看待各種折磨炎涼的交替……"
"歡樂我留不住,絕望又說不出,隨便隨便我說我對一切都不在乎……"
流著淚,呆望著天花板。我咀嚼著破碎的心,用殘剩的胸腔盛著那堆丟了方向的東西。翻攪著,撕扯著,痛著。
那些朋友都去了。那些關愛,那些親密,卻好像還在,隻不過被裝在了小小的信封裏。
那些日子,那些快樂,都遠了。留在了那片綠水叢林間,散在了藍天碧草中,隻是偶而會閃現些片段在我的傷心海上,給我帶來瞬間的光亮。
那些風清雲淡的日子,那些激情洋溢的快樂,那些五顏六色的故事,那些用心愛我和我愛的人,還有那些深深沉沉、真真摯摯的情誼,都去了,遠了。回不來了。我想抓住記憶的尾巴,追,追,追趕過去,留住往事。
因為我看不見未來,看不清現在。我努力眺望,卻總也找不到明天要走的路。我試圖尋一張可辨別方向的地圖,卻隻抓住一片迷茫。我無法預測未來,晴天?雨天?亦或根本看不見那片蒼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