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後記(1 / 1)

這是一本與篆刻有關的文集。收在集子裏的文章基本上與羅光磊、李礪二位主編的《長沙篆刻》或《湖南篆刻》有牽扯,或者幹脆說是近幾年裏應二位的敦請為兩種刊物的某些欄目寫的專稿。第一輯裏的幾篇是吾湘近現代印人、印事、印跡的追述,屬於“談古”的範疇;第二輯裏的幾篇是我本人所藏當下湘籍篆刻名家治印的散記,屬於“論今”的範疇。每篇文章或多或少都附有相對應的篆刻作品以資參照。書名則是受“左壁觀圖,右壁觀史”一語的啟發取的。我想,“左”、“右”二字均有幫助之義,鬥膽想表達文印互證的意思。誠然,“左”為卑下,“右”為高崇,不文如我,自然不敢擅美——這一點有必要強調說明。黃沃若、劉懷彧二位先生不棄,將這本小集子納入“且行且思”叢書,我居然沒有找到拒絕的理由,畢竟伴著幾位文壇腕兒,當一回吹竽南郭,也是件美事。同時,也好趁著這個機會,對原稿作一點點十分有節製的修訂。

首先要感謝羅光磊、李礪、黃沃若、劉懷彧幾位先生給了我這些拙文初次發表(有幾篇被多種書刊轉載過)或結集出版的機會。

接著要感謝楊正年、曾維綱、劉誌偉、洪克難、曾焜等先生在我的寫作過程中毫不吝嗇地提供寶貴的第一手材料。

還要感謝文佐、朱江、周天平、羅媛茜等好友在此書整理時給予許多具體而繁雜的技術性援助。

尤其要感謝學問淵博的陳偉明和才識卓異的劉小平二位賢契不顧酷暑難耐,審讀全書並為之作序,為本書增色不少。隻是過多的溢美之詞,讓我感到誠惶誠恐。

最後要感謝湖南人民出版社龍仕林主任和楊丁丁等幾位編輯,他們一絲不苟的工作作風讓我敬重。總之,一切給予我教誨和幫襯的老少爺們、姑娘嫂子,在此統統謝過!

好像沒有其他什麼需要交代的了。

周漾瀾

(2010年8月12日

想來想去,還是決定把《我跟歐老學畫畫》一文收到這個集子裏。

2007年,《歐陽篤材的人生與藝術》一書出版,付印前,薑福成、夏時二位先生讓我有幸拜讀一遍。我對二位說:該書可謂詳實而全麵,隻有一個側麵遺漏了,那就是關於歐老教學方麵沒有涉及到。二位從善如流,就湯下麵,馬上接腔道:“你是歐老的入室弟子,這文章正好由你來寫。時間緊迫,三天內交卷。”要不說“禍”從口出呢,多嘴的人總是要自討苦吃的。但轉念一想,實在不好辜負二位的美意,何況沾溉恩師多年,寸心未報。於是硬著頭皮急就了此文。此文在收入《歐陽篤材的人生與藝術》以及去年再收入《誌篤材高九十翁》一書時,編審們習慣性地用其如椽之筆對拙稿作了些許改動。我在感激並歎服他們的點鐵成金手段之餘,覺得文章既然在我的名下,還是還其本來麵目為好,以免有“掠美”的嫌疑,心裏不踏實——這就是為什麼收此文的緣由。極知此文與全書內容不一致,故稱之為“附錄”。唯一能做的是把原來附有的歐老的幾幅課徒畫稿割愛,代之以我初入師門時為恩師刻的幾方印,勉強求得體例統一。不知我這樣的解釋大家能否接受。如果您硬要說我是霸蠻為這本薄薄的小書湊幾個pages,我也沒有辦法爭辯,隻央求諸位一句:實話未必要實說,正如電影《手機》裏那句台詞——“做人要厚道”,嗬嗬!

漣君又記

(2010年8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