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新課標下老師與學生的親和力(1 / 1)

淺論新課標下老師與學生的親和力

新課標實行以後,教師非常注重課堂教學,不斷將新理念、新教法引入課堂,討論課、活動課、欣賞課等形式花樣翻新,層出不窮,但是,在學生身上不一定收到了相應的效果。即使有些課上得很好的老師,學生也並不喜歡,甚至產生抵觸情緒。究其原因,是由於這些老師沒有在生活上、思想上真正關心學生,老師與學生之間親和力不夠。

親和力不可小視。現在我們認真回憶起來,給我們記憶最深的老師,恐怕不是那些課上得最好的,而是那些善良、充滿愛心、真正關心我們的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由此可見,新課程雖然要求我們在教學理念、教學方法上大刀闊斧進行改革,但我們決不可忽視對學生精神上、思想上的關心,要注意培養與學生的親和力。這些事情看似微不足道,實際上是我們進行教學改革,實施新課標的基礎。

親和是一種人文關懷。

新課標在闡述師生關係時,提出老師要給予學生更多的人文關懷,實際上,親和就是人文關懷的一種表現。師生之間如果具備良好的親和力的話,就會形成良好的教學氛圍。師生才會相互尊重,師生關係才會變得更為融洽,師生才會越來越趨於平等。所以可以說,親和力的產生,是人文關懷不斷滲透的結果,是新課標師生關係的精髓。

親和是教師追求的一種境界。

親和的老師深受學生歡迎,而受學生歡迎的老師才會產生自豪感、成就感,進而更熱愛自己的事業,更積極投身於教學改革。在教學實踐中,沒有比受學生歡迎更令人愜意、更令人愉快的事情了。我校有一位老教師,雖然年過半百,但他充滿愛心,無論接哪一個班級,都受到學生歡迎。他說:我從教一生,雖然沒有當過官,沒有發過財,但我最引為自豪的是,我是受學生歡迎的老師。作為一個普通的老師,能夠達到這種境界,此生足矣!

既然親和如此重要,那我們又該從何處做起呢?

親和應該從細處做起。

俗話說:潤物細無聲。無論課內課外,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像一滴一滴的甘泉,滋潤學生的心田。我教的初三有一個學生,基礎差,上課聽不懂,要他跟其他學生討論合作,他也懶洋洋的。但有一次在打乒乓球時,我隨口表揚了他一句--大概是某次課堂檢測進步較大的意思--卻收到了奇效,以後每一次對麵相逢,都非常熱情地送上一句:老師好!上課答問題、討論問題的積極性大大提高,期末考試竟考出了中等以上成績。我由衷讚歎學生的進步,同時也感歎那一句話的魔力。後來一思量,無非是由於那一句讚揚的話,增強了我與他的親和力,才收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

親和應從真情出發。

教師必須以真情對換真情,如果假心假意對待學生,學生是不會真心回報的,當然也無法增強親和力。學生每一次遇到困難,每一次生病,每一次遇到挫折,教師都要伸出熱情的雙手,給予真誠的幫助。有些老師課堂上對學生關愛有加,可一下課,就漠不關心,視若無睹。久而久之,學生也察覺老師心口不一,就減低了對老師的信任度,老師的感召力也隨之下降。本來新課程就是師生共同的創新嚐試,缺少這種親和的關係,又怎麼指望它能順利進行呢?我校的一個班主任,身材嬌小,秀聲秀氣。可學生信她服她,無論是班級工作,還是教學工作,師生都配合默契。後來一打聽,原來當學生病了的時候,她總是煎好藥送到教室裏;當學生被雨打濕時,她拿自己兒子的衣服給換上,在種種真情麵前,學生往往感動得直哭。這樣的老師沒有親和力、教不好學生才怪呢?

綜上所述,我們知道,新課標下的改革,不隻體現在熱熱鬧鬧的課堂教學,形式多樣的課程設置,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親和的師生關係,也是我們不可忽視的重要一環,具備了這一基礎,那麼我們在教育改革中即使有時“山重水複疑無路”,也終將“柳暗花明又一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