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課堂為活動的“場”
華中師大學科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安師大附中語文組“活動式”教學實驗課題導師陳菊先教授在對“活動式”教學實驗進行評價時說過這樣的話:活動(教學)的主要表現形式是教學活動化,活動化教學。教學活動化即變課堂為活動的“場”(教學空間、心理空間、語境空間合一的場)……教學過程要求用生成性思維設計,使教學空間成為現實語境空間,呈現出教學過程的適用性和有效性,以適宜和滿足學生的需要。那麼,如何變課堂為活動的“場”呢?就學生而言,課堂活動不外乎討論交流,思考動手。但是學生討論什麼,怎麼交流,思考什麼,如何動手,還要靠老師來想辦法。也就是說,要在課堂上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動起來,而且自願地動起來,教師必須做到巧設計、巧點撥、巧組織,變課堂為活動的場所。本文擬對“活動式”教學實驗實施近兩年來各位同仁及本人的一些做法,作一點總結,不妥之處,望方家指正。
一、課堂前奏的活動化
這裏說的課堂前奏指上課鈴響後還未正式上課之前。這段時間,學生的心還在躁動,還沒有從課間活動的熱鬧中平靜下來,此時最好的辦法即是練字。先由教師在黑板上工整地抄一行字,抄的內容可以是名言警句,古典詩詞。最好來自當天學習的課文。教師抄好後,學生跟著在紙上工整地抄錄幾遍,最後集體朗誦一遍。我們校肖家芸老師一直堅持此項活動,效果甚佳。這項活動不但訓練了學生的寫字能力,也激發了學生對傳統書法的興趣。
三分鍾演講。這是我們校大多數老師都在堅持的活動。總結我們個人的做法是:課前寫——教師閱——課堂講——講後評——評後改。演講按學號輪流進行。演講的同學在上課前寫好演講稿,內容不拘一格,可以是成語故事、名言警句、詩詞歌賦、時事評論、生活小事等。再將寫好的稿子交給老師批閱,經老師同意後,在同學們的掌聲中上台演講。演講時可以帶稿子,但不準全念稿子,至少要半脫稿。演講時要注意態勢語,盡量做到自然,符合演講內容(教師可對演講的相關知識事先作些介紹)。演講結束,在同學們的掌聲中回位,再由一二同學對其演講進行評價,評價應從演講內容和態勢語兩方麵著手(這樣做既能讓聽的同學專心,又能鍛煉學生的評判能力與說話能力),對所指出的不足,下一位演講的同學要加以注意。三分鍾演講既鍛煉了學生的寫作演講評判能力,同時熱烈的掌聲也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的情緒,為正式上課創設了良好的氛圍。
二、課堂教學的活動化
“活動式”教學理論認為課堂教學應是一個師生互動的過程,活動貫穿始終。活動應由教師統籌規劃,從激發學生興趣入手,圍繞著培養和發展學生能力來精心設計。教師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貫徹“活動”呢,竊以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著手。
1、課文導入活動化
俗話說得好,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課的成敗,導入很關鍵。導入得好,可以使學生的情緒活起來、思維動起來。導入的方式有多種,“活動”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即讓學生參與到教師對課文的導入中來,以活動的方式自然導入。我們在教《胡同文化》一課時,首先放了一段音樂——《故鄉是北京》,歌有北京味,圖是北京圖。音樂結束後我們讓學生結合音樂圖像談談對北京的印象,在談之前可以和同位及前後位交流一下。最後大多數同學都談到北京是曆史名城帝王之都、現代化大都市。我們就著學生的回答順勢轉到北京的胡同,導入課文。經過剛才的觀摩討論交流,學生的思維已動起來,情緒也逐漸高漲。在上《記一輛紡車》時,我們就自己演唱《南泥灣》,唱完後請同學說說歌詞中的“又戰鬥又生產”指的是什麼事。學生很自然想到大生產運動,也就順利導入課文。教師親自演唱對激發學生興趣、活躍學生思維有著很好的效果。
設計導語,應符合實際,本著讓學生活起來、動起來的原則。好的導語將會對上好一堂課起到重要作用。
2、文意推敲活動化
以往的“紅領巾”教學法強調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其不妥之處並不在於其強調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的意圖,而在於其歸納段意中心的死板的方法。我們今天在教學一篇文章時仍然要推敲文意、領會中心。如何理解文意呢?可以在課堂上以開展活動的方式進行,比如增刪活動,改寫活動,縮擴活動,重組活動等。現舉一二教學實例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