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新課程教學評價(1 / 3)

語文新課程教學評價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在全國推開,它涉及到教育的各個方麵,包括教育理念、課程性質、課程目標、課程評價等等,而課程評價在課程改革中起著指揮棒的作用,它直接影響著教育教學實踐的開展。目前,人們對課程評價的研究還遠遠不能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課程評價包括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和對課程本身的評價兩個部分,本文主要論述了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問題。

當今社會是信息社會,信息化和知識化是這個時代的特征,知識的創新和全麵提高整個民族的素質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普遍認識,國際社會再次興起教育改革的浪潮。我國正在進行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從一定意義上講,是一次規模宏大的教育革命,也是一項宏大的係統工程。這一次改革是國家實施素質教育的深化。這一次改革觸及到教育所涉及的方方麵麵,包括教育理念、課程性質、課程目標、課程評價等等,不管哪方麵的改革,其目的都是為了促進每個學生的全麵發展和終身發展,這正如《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麵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新課程的實施固然重要,它可以避免傳統課程的弊端,但是課程評價也不得不重視,課程評價是課程改革的有機組成部分,它關係到課程實施的成敗。如果用舊的評價方式來評價新課程,那就好比“穿新鞋走老路”;如果評價方式過於簡單,就難以正確反映教育教學改革的效果和學生各個方麵的發展狀況。因此,正確認識和實施教育教學評價,顯得非常重要。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的起始和基礎階段,它的成敗直接關係到基礎教育的成敗。小學語文教育又是各科教育的基礎,正確認識和實施小學語文教育教學評價就顯得尤其重要。

那麼,什麼是課程評價呢?“課程評價是根據某種標準,以一定的方法對課程計劃、活動及其結果等的描述和價值判斷的過程。它應包括兩個方麵,即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和對課程本身的評價兩個部分,是這兩個部分的有機統一。”本文擬就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來談談看法。

首先來看看傳統的評價標準和方法。

過去,我們根據教學大綱,采用量化的方法來評價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情況。而我們一直沿用的教學大綱以傳統的知識觀和科學主義認識論作為理論依據,把知識看作人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教學大綱對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做了明確的規定,甚至對教學中所可能涉及的知識點、教學順序、教學時間都做了具體的規定。隨著工業革命的深入發展,人類對科技知識的需要越來越強烈,人們越來越重視對自然界的研究,人們對知識的客觀性的認識逐步走向極端,而忽視甚至泯滅了它的主觀性,知識成了絕對的、永恒的、靜態的。作為傳承人類知識的教育,其目的就是由教師將人類已有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我們的傳統的“傳道受業解惑”的教師觀正是基於這種知識觀。而量化評價方法的特點正適應了傳統的知識觀和認識論,適應檢驗完成教學大綱的任務的情況。所謂量化評價,“就是對學生的學業成績進行數量化的描述。它以紙筆測驗為主要形式進行標準測驗和常模測驗。”量化評價方法的特點有五點:1、客觀性和易操作性;2、隻關注學習結果;3、便於選拔和甄別;4、體現教師的權威性;5、考查主體的單一性(隻由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缺乏信息交流。傳統的評價正是以量化的形式、以學生係統地掌握知識的多少來衡量學生的學習情況,考查的是知識與技能,關注的是學生的學習結果,而不管學習的過程與方法,根本沒有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感態度與學生的價值觀的形成。當然,量化評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個人的知識量的多少,但是它無法反映一個人運用知識、把“死知識”變成“活知識”的過程和程度,更無法反映一個人的情感、意誌、思維等等,而現代教育理論認為,人的情感、意誌、思維等品質,對於一個人的成長具有決定性的作用。而且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是促進每一個學生全麵和諧地發展,這意味著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是學生身體、智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和社會適應性的全麵提高與和諧發展,這是每一個學科自身必須完成的任務。可是,不但每一個學科之間有很大差異,而且每個學生個體之間也有或大或小的差異,就是個體自身的各個方麵的發展也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單就一個方麵來說也是不斷發展的。因此,不可能用統一的固定的量化標準和方法來準確地評價所有的學生的學習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