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走進探索的問題中去
課堂教學雖然有一定的模式,但應以個人的適應性恰當調整。現在提倡探究式的課堂教學,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研究的積極性。時下精英們發表許多文章,肯定這種教學方法的積極意義,探索這種教學思想的種種做法,為教學改革開拓了新的領域,注入新的內容。
當然也有的文章認為這種做法可以提倡,但不宜推廣,不能當作一種固定的模式強加在老師們的教學中,非運用不可。某一章節的疑難問題,連專家都無法解決,休想在一群不知世道是什麼的幼小孩童身上得到滿意的答案,產生新意。其實這樣的見解是對探究式教學的誤解。
一個問題,甲可以這樣解釋,乙可以那樣陳述,丙可以從甲乙兩者中加以區別……孩子們說對了,或說錯了,都無所謂,隻要他們能根據問題開動腦筋就行了。我們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有變換視角積極思考問題的意識,敢於向問題挑戰,敢於在實踐中提出自己的見解。一個人思考錯了,總比什麼也不敢想,什麼也不敢做的人的思維更活躍和靈敏。那些隻接受所謂正確思想而不辨別錯誤的人,是思維的矮子,猶如四方的木頭,不會滾動,等待別人來改造自己,推動自己。這樣潛移默化的教育,勢必造就思維的懶漢,成了依賴他人的人。長期形成這樣的習慣,思維是沒有進步的。要知道人類每一次文明的進步,總是經過無數次錯誤或幼稚想法,在不斷的否定中才固定下來的。在課堂上我們要善於誘導學生展開思維,積極參與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即使思考的問題很幼稚,也千萬不要打擊他們思維的積極性。在課堂上允許他們充分發表意見的權利,但也要教育他們虛心聽別人陳述觀點,有次序地辯論,不要隨便打斷別人的陳述過程,更不能亂哄哄,沒有秩序。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和聽課品質,讓他們大膽地走進探索的問題中去。
提出研究的專題必須從學生知識實際和心理實際出發,力求人人有話可說。太過深奧和玄虛的東西,學生無從入手,學生思維活動不能調動,課堂氣氛沉悶。一旦學生的思維無法參與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效果差就不在話下,更重要的是:多次出現這樣的局麵,就會使學生產生厭學的情緒,學生寄托從老師身上吸取知識的強烈願望就湮滅了。這是課堂教學的失敗。
我們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的課堂學習,必須對學生有所了解。如學習某篇課文,要了解學生所積累的相關的生活經驗,及其學生事先閱讀這篇課文的次數。學生在每次閱讀中發現多少個疑難問題,這些疑難問題的思維力度有多大,多少個問題可以帶進課堂進行探索和研究。學生學習這篇課文前,閱讀過哪些相關的材料,這些資料對理解某些章節或語段的關聯點是什麼。老師把握了這些資料信息,才能在課堂中有的放矢地提出研究的中心議題,牽動著學生的思維。學生圍繞中心議題,開展分析、推理、辨別、求證、發散等思維活動,在大腦神經指揮係統裏,理順各種信息,針對問題,創造出一段又一段中心明確的語言。這些語言,或發自於口,或躍然紙上。
我們強調課堂教學貫徹以學生為主,並沒有淡化老師的作用。要學生自己去占有有關資料,有的學生無處入手,不知道獲取哪些材料才能對研究的問題具有一定的深度。因此,教師可以根據解決問題的主軸,開列相關的參考資料或提出一些要求,供學生去收集、整理,以減輕進入課堂研究的難度。如學習朱光潛《對一棵古鬆的三種態度——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我提供下麵的提示,讓學生去把握,去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