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課程理念觀照課堂教學(1 / 3)

用新課程理念觀照課堂教學

課程改革的核心是課程實施,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任務是如何使得我們的教師擁有新的教學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學的策略或技術。否則,我們即使有理想的課程計劃、課程標準和教科書,而沒有全新教育理念的教師,課程改革也隻能是紙上談兵。

用新課程的理念來觀照傳統的課堂教學,我們從教育思想到教學行為,都要有一係列的轉變。

課堂理念--由知識本位轉向人文關懷,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

最近我們參加了一個規模較大的觀摩教學活動。一位老師執教杜甫的《石壕吏》,課堂上,老師指名一男孩子回答問題,學生繞來繞去,沒有答到老師的路子上來,老師沉下臉說,“你怎麼搞的,你想到哪去了?”那男孩子低著頭,整節課都垂頭喪氣的樣子。

走進我們的課堂,這種現象普遍存在。這些問題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知識本位”。教學中,我們注意的是書本,是教案。楊振寧說過,我們的教學沒有給學生以適當的位置,教師眼中沒有學生,隻有他的教案,幾十個鮮活的生命在教學過程中呈現出各種思維的火花和活力被缺乏敏感的老師忽視,幾十個活人圍著死的教案轉。也有人說,亮亮堂堂的教室裏坐著的是一片苦悶的靈魂。

一位教師以嚴肅幹練著稱,講課邏輯性強,知識點準,課上沒有一句廢話。但他太厲害了,學生在他的課堂上戰戰兢兢,如履薄冰。這不是理想的課堂教學情境。

新課程要求“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課堂教學首先要以人為本,目中有人。我們要把課堂當作“人本化教育”的主陣地,追求“人本化”的課堂教學境界。

“人本化”的課堂,讓文本與人本交融。

文本隻是載體,是外延;而人本才是內核,是終極。隻有把文本與人本交融起來,教學才有宏大的境界。比如我們的語文教學,不僅僅是教課文,更講究的是師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與交流,隻有師生從文本中直接把握或間接獲得理解信息,進而憑借文本喚起記憶、存儲的語文素養並進一步深究文本的時候,語文教學才會展現它的本然魅力。我們的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在未來的考試中得到分數,還要為他們的成長打一點精神的底子。

人本化的課堂,讓個性和創意揮灑。

在這樣的課堂上,對學生說“我們是寬容的”,教師的講解及學生對教材的認識是動態的、多元化的。課堂以開放與寬容的精神善待每一位參與者。

人本化的課堂,處處洋溢著人文關懷。

教育者是做人的工作,教師麵對的是剛剛張開稚嫩的眼睛或剛剛在社會試圖邁步的學生。合格教師的第一要素是他的生命之愛,他的民主思想,他的人文情懷。學生在知識上的缺陷以後他能補上,但一個孩子在課堂上受到心靈的傷害卻是難以愈合的,有的甚至是一生。

以人為本的教學要求我們的教師尊重學生——尊重青春多姿多彩的選擇,尊重生命活潑自由的呈現。對學生,我們一方麵說,“十年寒窗苦”,一方麵,又可以說,“惟有讀書高”,讓他們感覺到學習是生命中最富色彩的人生體驗。

課堂上人文氣息的養成,不是靠我們說教,靠的是老師言行的感化。課堂上營造好了人文氣氛,走進課堂,我們就有一種輕鬆感。你會覺得自己是學生中的一員,你在關懷著學生,學生也關懷著你。如果能達到這樣的境界,何愁教學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課堂內涵--由“灌水”走向“點火”,使課堂教學增值

新課程要求:改變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備、機械訓練的現象,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