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背景下的高中語文單元學習設計
網絡的發達,帶來了教材、教師、學生三者的變化:首先是教材的“超市化”。讀物客體是豐富、鮮活的,讀者主體是主動、興奮的,閱讀過程是開放、動態的。網上閱讀讓人輕鬆愉快地獲取自己感興趣的、有閱讀期待的、有必要了解、又能夠理解的大量信息。當然,既稱之為“教材”,就應具有一定的典範性,所以,“超市中的貨物”還須教師把關——把假冒偽劣產品拒之門外。教師可以通過自建閱讀網站,設計閱讀專題、推介相關佳作、鏈接優秀網站、組織學生討論等,給學生提供一個相對集中的網上學習資源,便於操作與管理。其次是教師的“學習化”。傳統的教師作為學生唯一的信息源有著絕對的權威,今天的教師麵對浩瀚的網上資源隻是“滄海一粟”。因此,要當好今天和明天的教師別無它法,隻有把自己變作最饑渴的學習者——學習如何有效控製教學,如何駕馭網絡,如何適應以網絡為強大後盾的新生代,如何與頭腦中固有的舊觀念作鬥爭……教師每天考慮的重心由“明天教給學生什麼”變為“今天我該學什麼?”而教師孜孜以求的學習態度、貼近現實的學習體驗、切實可行的學習方法、還有因不斷學習而帶來的樂觀自信將作為珍貴的隱性課程資源對學生施加影響,教師在成為一個終生學習者的過程中逐步將學生引上具備自學能力的終生學習者之路。最後是學生學習的“自助化”。基於網絡的學習是真正可以讓“學生成為學習主人”的神話變為現實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它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傳統的教學模式沒有“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用武之地,而多媒體技術、網絡通訊技術提供了實現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理想條件。學生以網絡為依托,帶著具體的目標,主動參與,自主設計學習步驟、自行選擇學習資源,自我激勵、自我評價,同時將自己的特長和風格融入自己的學習過程中。高中學生自我實現欲正強,他們在自主學習中逐步提高學習的責任感、自我管理能力與信息文化素養,從而為終生的自主學習打下基礎。
我們現有的語文教學可作如下概括:老師按部就班地講——學生無動於衷地聽——老師不分主次地發問——學生心不在焉地回答——老師“交”給學生一堆標準答案——學生如獲至寶地收下——老師選編試題回收標準答案——學生將“保管得好好的”答案還給老師換個好看的分數。在這樣的學習情況下,學生的學習環境是逼仄的,學習過程是封閉的,學習內容是單薄的,學習情緒是低落的,學習效果自然是:少慢差費。那麼,網絡支持下的高中語文學習將會怎樣呢?下麵,就以本人設計的一份“走近詩人”網絡教學設計,把“網絡背景下的高中語文單元學習”具體化。
一、教學內容概述:
教師先選擇一個單元,確定主題——我選了高一第一單元(詩歌),並確定“走近詩人”為主題。讓學生在第一單元的各位詩人中選擇一位最感興趣的,並尋找有相同愛好的同學組成一個學習小組。然後以課文為起點,開始集中閱讀,內容包括:該詩人的代表作一至兩篇、傳記一部、文學評論三至五篇。這些書(篇)目可由學生自定,也可由教師推薦。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注重思考,並撰寫千字左右的讀書隨筆。隨後,開始擬訂多媒體講稿的方案,內容包括:該詩人的生平、成長經曆等背景資料,代表作品簡介,曾獲哪些獎勵,產生何種影響等。接著開始上網查詢並下載圖文資料,為製作多媒體講稿作準備。教師指導學生利用電腦製作展示用的課件,同時結合課件內容組織千字左右的講解文稿。最後,利用課堂時間讓學生交流學習所得。學生采用一邊演示一邊講解的方式,目的是盡可能讓同學對該詩人有全麵而深入的了解,並引起閱讀他(她)的作品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