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語文教學的實踐性原則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出真知,實踐是一切認識的源泉。學生學習文化科學知識,形成各種能力和習慣,培養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都離不開深入紮實的學習實踐活動。一切從實踐中來,再到實踐中去,是各個學科當然也是語文學科必須遵循的思想原則和客觀規律。
㈠以實踐作為語文教學的指導原則,是現代教學人本思想的集中體現。人是自然界中是最富有靈性的動物,人們在不斷的勞動實踐中使自然界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使人類社會不斷從低級向高級發展。作為人世間一種活的生命體而存在的人,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空間,其生命活動形式是不同的。在教師和學生組成的學校這一特殊空間中,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構成的教育教學活動,是師生共同進行的學校生命活動的重要形式。現代課堂教學不再僅是師生之間單純進行文化科學知識傳授的過程,而是一種生命與生命的交往活動過程,它應充滿生命的活力。過去的課堂教學中過分強化了教師和教材這兩個因素,學生這一因素被相對忽視和弱化了。以學科本位論為主導思想編寫的教材,是一種以成人建構或教師建構為中心的課程設計方式。這種課程由成人建構知識,再由教師作為媒介傳授給學生,學生被當成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而不是主動追求知識的主體。這種教材內容是外在於學生的,是學生未能親身體驗的,陌生的,因此容易流於枯燥乏味的境地。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嚴格按照教材的自身體係撰寫和實施教學方案,將人類研究成果教授給學生,學生則處於被支配被調動的配角地位,對這些成果不敢逾雷池半步。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並沒有把學生當成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來看待,而是將學生當作了自己表演的道具,這是對兒童人性的一種蔑視,是對兒童個性的無情摧殺。這種條件下教師和學生的交流(其實談不上是交流,準確地說應是灌輸)是不平等的,是支配與屈從的,哪裏還會有點人性味,哪裏還談得上什麼生命的撞擊,情感的交往,個性的張揚。語文教材中所選的文章篇篇都是經典,處處都閃耀著人文思想的光輝。直接讚美人的智慧、歌頌人品格的課文在語文教材中占了相當大的比例。對這樣的課文,在教學中僅靠教師講,不讓學生舍身處地、入情入境地去想一想,做一做,是不會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的,教學效果是難以讓人滿意的。由此可見,樹立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指導思想,真正落實學生課堂教學實踐的主體地位,是建設現代化課堂教學的重要前提和基礎。隻有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應有的重視,學生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的發揮,課堂教學才會真正煥發出充滿生命意義的色彩。
㈡以實踐作為語文教學的指導原則,是教學中正確處理教與學關係的唯一選擇。現代教學思想集中體現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發展的意義上,學生是學習實踐的主體,這已是當今教育界的共識。但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作用亦是非常重要的,他肩負著教會學生學習,教會學生做人,教會學生生存和發展的重任,這個任務是要通過教育教學的實踐來完成的,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毫無疑問是實踐的主體,學生是受教育的對象。那麼,如何來認識和處理教師和學生這一對主體之間的關係呢?
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學校教育是指社會通過學校,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所施加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以便使受教育者發生預期變化的活動。具體說,即是通過學校規範的教育教學活動,使學生學到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不斷提高生活實踐能力,養成愛美的情趣。達成這個目標除了教師這個外因之外,最後起決定作用的還是學生的內因。學生必須真正參與到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去,在學習科學小品文時,讓學生親身經曆一下科學發現的過程,親身體驗到科學發現的艱辛和獲取成功的喜悅;在學習遊記類文章時,讓學生入情入境,深刻體會大自然的神奇與美麗;在學習人物類文章時,讓學生更多的從人物的情感與心理變化去作認真體驗。這樣,使學生的每一點發現,每一個科學認識,每一項研究成果,都充滿了生命的色彩,充滿了智慧的光芒。學生隻有真正被當作了一個活生生的人來對待,學生的情感得到真正的尊重,才會高質量地完成應有的學習任務。在這個教育教學活動中,學生的任務不僅是接受科學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以接受科學文化知識為手段,促進自我發展;學生不僅是教育的對象,更是教育實踐的主體。當然,在此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亦不可忽視,課堂教學活動畢竟是教師與學生共同進行的一種主體間的活動,即師生共同構成了教學活動的主體。但從本質上說,教師這個主體是為學生這個主體服務的。隻有正確理解和處理好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的關係,教師和學生這兩個實踐主體才能在課堂教學中實現共存,並統一、有序、和諧的活動在同一個實踐過程中,使課堂教學過程達到最優化,學生得到最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