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發散思維訓練方法
在如今的語文學科內,一種以課堂教學為主平台,以課文閱讀為基礎,以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審視、思考課文內涵為內容的發散思維訓練,逐漸成為了培養學生創造思維和創新精神的主要途徑。由於這種訓練係統的主要形式是發揮想象和開展辯論,主要特點是解放思想、開拓思路、鼓勵創新、尊重分歧,尤其能夠營造一種熱烈踴躍的課堂氣氛,符合當代教育改革潮流對語文課堂教學的要求,故而在教學實踐中深受廣大教師的青睞。那麼,如何在教學實踐中高質量地開展這種發散思維訓練呢?通過實踐摸索,我對此有了一點粗淺的認識,總結了如下一套訓練方法:
從訓練的整體流程來看,大致可以分為課前準備、課堂落實、課後延展三個階段。
一、課前準備階段:
1、精研課文,擇點發散。
真正行之有效的發散思維訓練不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靈光乍現”的即興之作,而應該是經過周密策劃、精心籌備的既定教學內容。那麼,教師究竟需要做好哪些課前準備工作呢?我認為,關鍵是要精研課文,選擇“可發散點”。何謂“可發散點”呢?是指課文中蘊含的具有一定引發、激活思維發散活動功能的資源基礎。換句更通俗的話說,就是課文中的一些能夠啟發學生產生多元化想法的問題。從理論上講,一篇課文的各個環節和內容中都客觀存在著“可發散點”。但是,不同“點”的可挖掘深度畢竟不同,能夠引起思維發散的廣度不同,對於訓練的意義和價值自然也就不同。我在課前設計《愚公移山》一文的思維發散訓練時,曾有過兩個思路:思路A是將智叟與愚公的矛盾衝突擬定為“可發散點”,啟發學生思考誰的想法更有道理;思路B是將辯證思考愚公移山的精神意義和現實功效擬定為“可發散點”,啟發學生思考“搬家”與“移山”哪個做法更合適。兩相對比,我意識到思路A隻挖到了一座“貧礦”,而思路B則探明了一座“富礦”,顯然後者的選點更好。同樣,在設計《陋室銘》一文的發散思維訓練時,我也有過兩個思路:思路A是將深入審視“往來無白丁”這句話擬定為“可發散點”,啟發學生思考是不是沒有文化的人就不能與其交往;思路B將思考“安貧”與“樂道”的內在聯係擬定為“可發散點”,啟發學生思考二者是否根本對立,絕對相互製約。同樣,經過對比,我認為後一種思路更好。通常情況下,價值可觀的“可發散點”並非一目了然,往往以隱性的居多,這就需要教師在訓練前精研課文,以敏銳的眼光和縝密的思維尋找、遴選。
教師“找礦”的時候,學生是不是就大可“袖手旁觀”、“坐享其成”呢?當然不是。現代教育強調引導學生發現問題的過程和培養學生主動探求問題的精神。《全日製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新《課程標準》”)明確了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綜合性學習)。因此,訓練前的準備工作應當由師生共同參與,一起精研課文,尋點選點,群策群力地“找礦”。在學生尋點選點時,教師應該給予一定的點撥和引導,幫助學生有的放矢地學習。我的方法主要是引導學生多注意揣摩課文中的矛盾衝突、人物性格、人物語言、觀點闡述等重要元素,啟發學生多思考對這些重要元素的理解是否可以呈現多元化,多推測其情節發展、人物行動和結局的形成是否存在多種可能性。鼓勵學生努力突破自己的思維定式,多角度發散思維,敢於逆向思維。在形式上,我建議學生將獨立思考與合作學習結合起來,分工合作,展開集體討論。在學生為《愚公移山》和《陋室銘》兩個訓練選點時,我並沒有急於將上述那兩個已經預先考慮成熟的“思路B”直接交付學生,而是先組織學生精研課文,展開討論,自己去分析,自己去發現。最後再將學生的“點”與我的“點”一並展示出來,任由學生二次討論、選擇。
學生探索問題的主動性一旦得到充分調動,其主體思維的發散程度不僅可以與教師同步同等,甚至往往還能有所突破和超越。在《皇帝的新裝》訓練前的選點階段,我隻選出了“皇帝後來會怎樣?”、“兩個大臣後來會怎樣?”、“兩個騙子後來會怎樣?”這三個比較明顯的“點”。然而,學生們除此之外,還設計出了“說真話的孩子後來會怎樣?”、“百姓後來會怎樣?”,甚至“鄰國知道了這件事情會怎樣?”等等更豐富、更新穎的“點”,思路之廣闊、想象力之豐富令我自歎弗如。由此可見,理想的訓練準備工作應當在一個師生互動的氛圍和模式下進行。教師要努力充分調動、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熱情鼓勵學生在學習活動中主動發現問題和探索問題,從而為整個訓練係統創造良好的主體心靈背景和思維模型。
2、嚴密措辭,精致擬題。
選擇好“可發散點”之後,就此擬訂一個具體的論題也是十分重要的環節。論題是對該訓練中思維活動的立足點和發展點的直觀文字描述,是學生認知、理解訓練具體內容的第一信息來源,對學生思考問題的思維流向有著很重要的影響和導向功能。因此,論題的擬訂質量直接關係到訓練的開展效果。同樣,這個環節也需要師生共同參與完成。在指導學生擬題時,教師要總結出一定的規律方法,培養學生逐步掌握一種科學、規範的擬題思路和技巧。現代科學哲學認為,科學話語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一種“措辭的變化”。因此,科學、嚴密地措辭是擬題的關鍵。對此,我認為,一個高質量論題的措辭大致應該具備這樣幾個特點:①簡明性,即語言簡練,立足點清晰,發散趨勢鮮明;②嚴謹性,即措辭嚴密,無表述含混、邏輯矛盾之弊;③趣味性,即措辭新穎獨特,能夠激發思維興趣;④啟發性,即措辭能夠開啟思路;⑤客觀性,即措辭客觀中立,不糅雜個人的主觀傾向,能夠為思維活動保留一個寬鬆、自由的多角度發散空間。在此,尤其要強調一下措辭的客觀性。在為《愚公移山》、《陋室銘》、《皇帝的新裝》這三個訓練擬題的最初,學生經過討論,擬出了《移山難道不比搬家更好嗎?》、《不“安貧”就一定不能“樂道”嗎?》、《騙子(皇帝、大臣、說真話的孩子、百姓)的悲劇》這樣三個論題。顯然,這三個論題在措辭上都含有一定的主觀傾向,需要有所修改。可是,如果隻是極力向學生反複闡釋抽象的理論,恐怕一時之間很難使學生醒悟。於是,我從三個論題的主觀傾向思路的對立麵出發,有意識地挑選了幾個持此對立觀點的學生共同論證論題。在啟發和引導下,這幾個學生很快意識到論題的措辭存在著於己不利的因素,強烈要求修正。經過新一輪的思考和討論,三個論題分別修改成了《移山還是搬家,我替愚公來選擇》、《“樂道”是否必須“安貧”?》、《騙子(皇帝、大臣、說真話的孩子、百姓)在遊行大典之後……》,客觀性明顯增強了。由此可見,擬定論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深思熟慮、精益求精,引導學生嚴密措辭、精致嚴謹地擬題。
二、課堂落實階段:
1、激發興趣,啟發思路。
新《課程標準》強調,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激發興趣於訓練啟動之前,啟發思路於訓練啟動之初,是兩個十分重要的環節。那麼,教師應當運用什麼手段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啟發學生的思路呢?其實,最主要、最有效的手段還是語言。訓練啟動前,教師要預先精心設計好自己的開場白,語言力求簡練、獨特、生動、幽默,努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愚公移山》的訓練前,我的開場白是:“移山還是搬家?千秋古人事,今日任評說——愚公老前輩,恕小子們冒犯了!”。一時間,學生的興趣和進取心陡增,紛紛躍躍欲試,皆欲指點古人,評說曆史;在《陋室銘》的訓練前,我隻說了兩句話,第一句是“哪些同學希望將來像劉禹錫一樣德才兼備,請舉手!”,第二句是“哪些同學希望將來像劉禹錫一樣住茅屋、過窮日子,請舉手!”。第二次舉手之後,笑聲頓起,辯論即自行展開了。除了精心設計語言之外,教師的語調、神態、形體語言對激發學生的興趣也同樣很有幫助。《皇帝的新裝》訓練前,我模仿說書藝人的語調和動作,撫尺一拍,說道:“話說這位受騙的皇帝光著身子,在百姓的哄笑聲中硬著頭皮舉行完了遊行大典。第二天,這條爆炸性的新聞立刻傳遍了整個歐洲,幾個敵對的國家甚至還專門印製了他的裸體遊行明信片——一個至尊無上的皇帝居然受到如此的奇恥大辱,接下來他會有什麼行動呢?那兩個狡猾的騙子、撒謊的大臣、說了真話的孩子和百姓們又會有怎樣的命運呢?”對於這番言行,學生甚感新奇,高漲的熱情為隨後展開豐富的想象提供了理想的心理動力和情緒準備。因此,教師在啟動訓練之前應努力做到“語出驚人,聲情並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