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成語為突破口用點帶麵(1 / 2)

以成語為突破口用點帶麵

成語,千百年間長期相沿,應用廣泛,在各種不同場合下和各種文體之中,它經常出現。作為知識要點之一,各級各類試卷中也必有不少試題與之相關,常規題如注音、釋義、辨字形,基本上都是選用成語,概括成語、結構分析、成語使用等,更不必說。能連選詞填空、默寫填空、閱讀題等也有不少是成語試題,而非此類試題的題目材料中,存在更多的是當普通詞語使用的成語,要把握題目整體內容,理解成語也成了必要。在1994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的語文科試題中,與成語直接有關的試題有3題(1、2、4題),占7分;出現有成語的試題有8題(含閱讀試題),占18分,盡管這一部分未考成語知識,但若對其中的成語沒去準確理解,那就會影響到對其他內容的理解。其實,曆年高考試題中有關成語的試題大致都與1994高考試題相仿。正因為成語聯係點多的緣故,掌握成語顯得特別富有現實意義,而成語本身內容包羅萬象,自成一體,所以可以獨立學習;而成語的豐富性和廣泛性,量多麵大,便可將其放在平時加以把握,從早期抓起,減輕高三複習時的負擔。

那麼如何進行成語的學習呢?針對不同情況、不同角度,可從下列方麵入手把握:

一、讀詞典條目,弄懂成語形和音,從中豐富詞彙,增長知識。平時多翻看成語詞典,辨形識音,記誦成語,可收此效。日積月累,掌握的成語詞條越多,學習到的語音等知識也越多—一如成語詞典中的成語每個字都有注音,相鄰相近相反意義的成語還可進行比較,詞彙由此不斷豐富,知識不斷增長,辨識力也不斷提高。

二、抓關鍵宇詞,用不同方法,理解成語含義。理解是正確使用的基礎,而關鍵詞語的解決,可因此得到對成語意義的全麵理解。解釋成語時,大多不能隻停留在字麵意思,還要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方法解釋。如寓言故事濃縮的要講寓意;源於古詩文的要從表達裏,由此及彼,由點到麵,推而廣之;出自人民群眾口語的成語,通常形象性很強,使用時多采用比喻義,解釋時便可從這著眼,在結構二二並列的成語中,有很多是前後兩部分是互文關係的,其特點是上下文互相呼應補充,可充分利用這一點達到相互理解、相互融會、進而全麵掌握的目的。而且,由於大部分成語概括性、代表性強,言簡意賅,語約意豐,常常是微言大義,所以不能僅僅從字麵去望文生義,有時還應根據成語的出處、語境去推敲其引申義、比喻義,以完整、準確、透徹地理解成語含義。

三、索源尋根,搞清其出處;縱橫聯係,擴大其相關點。成語是人們在長期的語言實踐中提煉出來的,大部分來源於寓言故事、曆史傳說、古典詩文或群眾口頭語言,有些是源自軼聞遺事、諺語、歇後語,如誇父逐日、女媧補天、愚公移山源於神話寓言,破釜沉舟、請君入甕、負荊請罪源於曆史故事,不亦樂乎、老驥伏櫪源於詩文語句,顛三倒四、銅牆鐵壁源於口頭俗語,出處弄清了,使用就心中有數;而橫向發展,便可了解到與成語相關的背景知識、故事傳說、文學常識,有關人名、地名等,學習了一條成語,同時便掌握了一大片相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