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閱讀體驗珍視獨特感悟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的教學建議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能從文本中讀出自己的體驗和感悟,這是培養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能力的基礎,也是進行閱讀反思、閱讀批判的前提。本文想和同仁共同探討以下三個問題。
一、為什麼要鼓勵學生讀出自己的體驗和感悟?
閱讀是傳承人類文化的重要途徑,也是學生求知、開智、立德、審美的重要途徑。
從人類文化發展的曆史來看,口傳媒介時代隻有少數人能分享統治者壟斷的“貴族文化”。在印刷媒介時代,讀書人“腹有五車書”,可以“售與帝王家”,學而優則仕在幾千年間曾經是“精英文化”的標誌和亮點。現代科技發展到播放媒介時代,億萬人坐在電視機前共同分享著“大眾文化”。而進入數字媒介時代,人人可以在互聯網上選擇自己需要的信息,獨自享用“個人文化”。這就使當代閱讀成為個性化的行為。近期對學生閱讀傾向的調查表明,不同學生群體的閱讀興趣差異很大,個體讀書愛好往往大相異趣。人們對人類文化的豐厚遺產不僅僅是接受和繼承,更要選擇、揚棄、建構、創新,讀者對文本的體驗和感悟則成為創新的前提和基礎。
從世界課程改革的趨勢看,20世紀初,從學科課程走向經驗課程;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是從經驗主義課程回歸學科課程;70年代以來,課程改革的中心概念是“人性”“個性”“自我實現”“完整的人”等等。強調學生的興趣、需要、能力傾向,使課程適應學習者。(參見鍾啟泉總主編“當代中小學課程研究叢書”總序,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版)
從我國教育狀況看,長期重知識輕能力,重共性輕個性,結果我國的中小學生“雙基”比較紮實、牢固,在數、理、化等國際奧賽中喜獲大批金、銀牌。但建國50多年來,我國內地還沒有一人獲得諾貝爾獎。許多學者通過中外教育比較,發現中國文化總是強調要正視自己的短處,美國文化往往更強調正視自己的長處。美國的老師想方設法去提供一個更寬鬆、更和諧、更有創造性的平台和空間給孩子,中國老師卻常常把孩子禁錮在自己預設的標準答案內,因此中國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較差,創造精神不足。反思20世紀我國教育的成功與不足,課程改革必須創造一個適於學生成長的教育環境——“學習共同體”,鼓勵個性的多樣化、自主性和首創精神。素質教育,說到底是尊重個性、發展個性的教育。而閱讀(不僅僅是語文課中的閱讀)正是發展個性、培養創造精神的重要途徑。
閱讀應該是讀者的個性化行為。接受美學認為,作者寫出的文本具有未定性,還是未完成的作品;讀者閱讀文本的過程就是文本的再創造過程,作品是作者和讀者共同創造、共同完成的。因而,對同一部作品,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讀者群體,會作出不同的解讀。越是內涵豐富、深刻的偉大作品,更是人見人殊,常讀常新。莎士比亞、曹雪芹、魯迅,莫不如此。
如果把電視屏幕的視聽讀,也納入廣義“閱讀”的範圍,那麼對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的解讀就大相徑庭。在文化綜合素質測試中許多青年歌手茫然若失,答非所問,驢唇不對馬嘴。不少觀眾為自己家的歌手叫屈,認為文化精英如大賽的評委也有知識盲區。有人認為需趕緊各自彌補知識缺陷,盡快修複民族文化斷層。也有人認為首先需要檢測一下考題是否合格。(見本期“自測練習”李中國《扁鵲是一種鳥?》和顧土《考考考題》)。
教育要為未來社會培養人才。語文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閱讀教學中必須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珍視學生的獨特感悟,而不能再以“標準化”的解讀去代替學生的思考,去禁錮學生的頭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