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自改”初探(2 / 2)

這種辦法有下述優點:①省時省事,簡便易行,往往一節課可批改七、八篇作文,甚至更多;②便於訓練學生聽力、注意力和思維的敏捷性;③有利於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從而寫出高質量的文章。

五、評比競賽

評比競賽是指自下而上地評出某次作文的最佳文章。具體步驟是:

先以小組為單位,用流水的方式,把本組作文全看一遍。看時,根據實際需要或改或不改,或加批語或不加。然後,評出本組最佳作文。接著,把各組最佳作文抄出(抄時還可根據大家意見進行修改),貼在教室牆上展覽。過一定時間後,再組織學生評比,評出全班最佳作文。之後,教師還可組織講評。

評比競賽,有利於調動學生積極性,有利於激發學生寫作熱情,當然也容易出好文章。況且,評比的過程,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因為評比中每個同學都要看十幾篇作文,這樣他們一方麵可以“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另一方麵,還會自覺不自覺地受到比較思維的訓練。如果評比中發生爭執,那更是一件好事,因為爭執本身,就是一種不自覺的作文講評,也是對學生思辨能力的訓練。

以上各種自改方法還可以結合使用,如集體批改之後輔之以二人互改或自我修改;小組批改結合評比競賽,等等。

有人可能會擔心學生自改的效果。我們認為這是不必要的。從我們實行自改的實踐看,隻要組織得好,學生自改在以下幾方麵往往比老師改要好:①態度比老師認真,批改的精細程度往往超過老師,因而比老師改有更大的收獲。②全是麵批麵改,而麵批麵改比背靠背改效果好得多。這是老師改所無法普遍做到的。③培養了學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這也是老師改所無法代替的。

作文讓學生自改,那麼教師幹什麼呢?下麵,再談談教師的批改。

我們認為,從目的作用方麵講,教師的批改應是為學生自改服務的。這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掌握情況,為學生自改做好準備。“擇優集體批改”的“擇優”,就是一種準備;了解每次作文具有共性的優缺點,以便指導學生自改,也是一種準備。

2為學生自改做示範,從而使學生掌握自改的方法。教師執筆在課堂上集體批改,就是這種示範。照傳統方法在作文本上批改,當然也可起到示範作用,但效果就差多了。

3對學生自改起指導和裁決作用。因為無論是哪種自改方法,學生都會提出一些問題,發生一些爭執,這就需要教師解決疑難,裁決是非。

4檢查學生自改情況。學生自改,往往存在各種問題,如有的不認真,有的不會改,有的甚至把好文章改壞。因此,檢查,是重要一環。

基於以上目的作用,我們在方法上,也打破了傳統的由教師全批全改、精批細改的作法。有時改一半,有時改四分之一,有時有目的、有選擇地改某一部分。即使隻改這一部分,也往往是粗略地批改:有時隻看不批,有時隻畫不改。看作文時,往往運用速讀、跳讀、瀏覽等快速閱讀法。總之,隻要能為學生自改服務好,從而搞好自改,教師無論采用什麼方法批改都可以。

我們這樣主張、這樣做,並不是要完全廢止全批全改和精批細改。它們作為一種批改方法,仍然有其特殊作用。例如,剛接一個班語文課,為了摸清學生作文底數,還是應暫時全批全改。對少數尖子學生,對講評的例文,對擇優集體批改的文章,還是應精批細改,必要時,還應麵批麵改,甚至反複批改。另外,如果教師有精力,有興趣,願意多改一些,改細一些,當然是值得讚揚的。但教師的批改不應取代學生的自改,教師不得越俎代庖的原則,在這裏也是適用的。

由於采用了以上這些以學生自改為中心的作文批改方法,我們的實驗班在作文方麵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績,歸納起來有兩個方麵:其一是提高了學生作文能力。這一點已經得到許多同行和專家的肯定。其二是減輕了教師負擔。現在,一個班的作文本,大約有兩個小時就可以處理完。教師基本上從批改作文的沉重而無效的勞動中解放了出來,從而可以更多的精力從事其他更重要的工作。

當然,我們這樣做也不是沒有問題。比如,起初一些學生受傳統批改方法的影響,不願意自改,甚至認為這是老師偷懶;自改時,往往有學生違反紀律,也常常發生爭執,因而課堂秩序不好維持;一些學生態度不認真,自改質量較差;有的老師非議,有的學生家長也反對,等等。但這些問題,隻要積極想辦法,也不是無法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