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教學的最佳境界(1 / 3)

語文課堂教學的最佳境界

“境界”一詞,《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事物達到的程度或表現的情況。”它是一種具體的境況。如思想境界,指的是某人的思想達到了一定的高度、一定的水平。

語文課堂教學的境界指的是語文課堂教學所達到的一種具體的狀況、具體的情況。由於教學是在一定的場合進行的,語文課堂教學的境界就具有一定的情境性,與一定的情境聯係在一起,是一種十分具體的境況,具有“場”的特點。又由於是在一定場合下,一群人的活動與交往,因此,還具有情感性。其實,隻要有人的參與,沒有“情”的“境”是不存在的,哪怕是純粹自然的“境”,隻要一有人的融入,便映上了“人”的色彩,打上了人的烙印。

境界還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質的差異性。大凡境界,都具有高低、優劣之分。本文所要探討的就是語文課堂教學的最佳境界——美的境界。

語文教學是真善美的統一,是以求真為基礎向善的邁進;而美則是向著善的目標邁進的最佳途徑。

在語文教學中,“真”就是真理性的知識和科學性的規律。具體而言,主要包括規律性的語言(或言語)知識、文學知識、寫作知識、文章知識和文化知識等,當然,還包括一些更加具體的操作性的知識。需要指出的是,規律也即是知識,隻不過是操作性的知識罷了。整個語文教學,可以說,就是以這些基本的知識教學為基點的,沒有這些基本知識的教學,其它一切都是枉然。當然,或許還可以從另外的角度列出其它的關於“真”的具體內容。但不可否認的卻是,不論有多少種關於“真”的理解,也不論這些理解有多大的差別。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語文教學離不開真理性知識和科學性規律的教學。

真理性知識的傳授和科學性規律的傳遞,目的都是一個,大而言之,是為了人的健康成長;小而言之,是為了讓學生學會運用語言文字。在目前,比較功利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在考試中拿高分。這就是“善”。語文教學,就是這種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

從哲學的意義上來說,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就是美。當然,這樣的表述比較抽象,比較難以理解。對語文教學而言,僅有這樣的抽象是遠遠不夠的。作為實踐的語文教學,“美”是通向善的最佳途徑。雖說“條條道路通羅馬”,通向目的的道路有多條,但求美的道路無疑是最好的一條。因為美本身也是一種善。它本身即是千百年來人們所孜孜以求的一個目標,象建設美麗的國家,裝扮美麗的城市,裝飾美麗的住房,穿戴美麗的衣帽,這些都是人們為之而奮鬥的重要目標。它們既是美,也是善。語文教學又何嚐不是這樣?人們千方百計設計美的教學思路、美的板書,力求用美的語言引導,乃至穿美的服裝,這一切,不都是為了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其實,不止是這樣,美還不僅僅具有手段的價值,它本身就是老師、學生所要追求的一個目標。這種把美本身作為追求的目標,最為典型的體現在各種名目的、作秀式的優質課、公開課上,從教學手段到教師穿戴,從一舉一動到一問一答,從發言順序到問題答案,不是都力求完美嗎?隻不過這種所謂的“完美”,僅僅具有表演的一次性價值,隻具有表麵的、形式主義的美學價值罷了。這種作秀式的表演,就從反麵向人們表明:語文教學中對美的追求是人們對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的追求。這樣,美本身自然就成為一種追求,一種善。

比較是我們認識事物的一種常用的方法,“有比較才會有鑒別”,是我們對比較功能的一種認識。既然有“最佳”,就肯定有一般、有不佳。美既然是最佳,那一般就是求真,不佳就連求真得任務也難以完成。讓我們來看三個例子:

同是教授劉永的詞《雨霖霖》,三種不同的教法就顯示了三種不同的境界:

有位老師說:

“在東京城外、植滿垂柳的汴河碼頭。淒清冷落的深秋,一場驟雨剛剛下過,樹梢上的寒蟬又如泣如訴的叫了起來。在長亭送別的人漫漫飲酒,細細話別。一直挨到傍晚,雨也停了,舟人催促,該是起程的時候了。——這首詞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我國十一世紀纏綿的送別圖……”

接著,老師放《雨霖霖》的教學磁帶,先讀後唱,民樂伴奏,昆曲聲腔。在悠揚悅耳的簫、笛聲中,學生傾聽著淒楚婉轉的女高音歌唱,眼看課文和注釋,很自然地進入了詞的境界。

另一位老師則這樣開頭:

“在宋代,有一位著名的詞人,名叫劉永,他有一首著名的詞《雨霖霖》。我們今天就來學習劉永的這首詞。”接著介紹作者,介紹時代,布置學生查字典、詞典,掃除生字、生詞障礙……

還有一位老師,他這樣上:

一進教室,就叫學生翻開課本,板書課題,介紹作者和時代背景,並把這首詞中的所有生字生詞全部抄在黑板上,讓學生全部抄下來。然後,逐句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