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大河雲帆(1 / 1)

山不高,水不闊,就地形地貌論,成都這個地方確實靈秀有餘,而大氣不足。所謂獅子山鳳凰山,不過一段淺丘隆起,至於塔子山之類,更隻能算是小土堆而已,水流倒是縱橫交貫,但並無寬瀾之勢,府河也罷,南河也罷,都是穿城細流,靜波柔水,倒也和老成都的綺麗秀雅相匹配。隻有二河彙流,湧湧過了安順橋之後,水麵才漸至開闊起來。那以下本來便屬城外,便是郊野,脫離了城市的製轄、市井的拘束,這水流也才恢複了天然雄姿,粗野起來,奔放起來,有了江流浩蕩的意味。所以,過去人們稱錦江,其實大抵是指這一段和西南方上遊,城中仍謂府河、南河。

而最具江勢的這一段,文人愛稱錦江,一般老百姓卻習慣叫九眼橋大河。何故?很簡單,這一段水流之上,雄跨著一座九孔高拱大石橋,名號九眼橋。以橋命河,當然就叫九眼橋大河了。

這大河原本果真是名不虛妄,記得兒時我住在其側的四川大學校園內,便常見百舸爭流景象,河寬水闊,碧波漫天,上下木船龐然,還有高桅懸帆者,煞是壯觀。據稱往下直經眉州抵樂山,可入長江出四川。據此,可知古又詩雲:“門泊東吳萬裏船”之不虛了。而船到九眼橋,須落帆倒桅,由船夫拉纖才徐徐得過。斯時號子聲聲,沉雄有力,令纖秀成都也頓然有了雄風壯闊之感。那些大木船往往滿載著糧食瓜蔬、杠炭柴禾等燃料,以及磚瓦石灰木料等建材,甚至缸罐碗碟等用品,反正城市人生存生活之需,一應俱有,經這水路源源不斷輸送供應。

這九眼橋大河,無疑是當時成都的一條重要生命線。

對這樣一條充滿活力野趣的大河,成都人當然是愛之尤深,喜之不禁。而表達這種喜愛心情的最佳方式,便是夏日裏撲通撲通跳下去親近它,和它嬉戲。那時我們些小男孩最得意的一件事便是大聲告訴別人:個六我到九眼橋大河洗了澡(即遊泳)了!敢到波翻浪湧的九眼橋下河洗澡,那是要點膽量和本事的,也可算是成都男子漢的驕傲吧。

雲煙過眼,雲帆落盡。如今的錦水倒是規整得很秀麗了,但我仍懷念那大河奔流、雲帆蔽空的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