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優化課堂提問設計(1 / 2)

中學語文優化課堂提問設計

課堂提問是教師運用的最廣泛的一種語言技能,然而當前的語文課堂教學提問現狀卻存在著粗放式提問、懲罰式提問等情況,嚴重影響著語文教學的效率。筆者在分析課堂提問現狀的基礎上,指出優化課堂提問設計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關鍵所在。為此,筆者聯係自己語文課堂教學的實踐,具體從提問要具有目的性、整體性、啟發性、藝術性等方麵論述了優化課堂提問的實施策略。

古人在《學記》上曾經指出:“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自,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可見古人是非常注重提問技巧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非常重視提問的方法,他在一首詩中這樣寫到:“我有一位好朋友,曾把萬事指導我。你若想問真姓名,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做、何人、何如、何時、何地、何去。還有一個西洋派,姓名顛倒叫幾何。若向八賢常請教,雖是笨人不會錯。”台灣著名教育家陳龍安教授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總結除了提問的技巧,用十個詞提問:“假如”、“列舉”、“比較”、“替代”、“除了”、“可能”、“想象”、“組合”、“類推”,通過這十種提問的方式,學生一般都能較好地提出問題,並且每一問題都有一定的發散性,不追求有固定的答案,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恰當的課堂提問是教學的重要手段,它不但能鞏固知識,及時反饋教學信息,而且能激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啟迪學生思維,發展學生的心智技能和口頭表達能力,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進一步有機化。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課堂提問都能達到上述功效。筆者認為要改變當前語文教學“不景氣”的情況,提高課堂效率,作為語文教師關鍵的一步就是優化課堂提問。

一、當前語文課堂教學提問現狀

課堂提問是教師運用得最為廣泛的一種語言技能,是課堂教學手段之一。語文教學中的課堂提問是刺激學生積極思維的誘因,是鼓舞學生追根求源,掌握知識的動力。然而目前,多數教師對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雙向活動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課堂提問重視不夠、研究不深,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1、粗放式提問,實效不高。教師往往隨意提問,甚至流水式提問而導致“滿堂問”,且所提的大多是低思維度的問題,學生常可用“是”、“對”或“不是”、“不對”回答,這種看似活躍的課堂氣氛,實質上是在為教師講課或板書“填補空檔”服務,教學實效不高。

2、教師提問多,學生提問少,比例嚴重失調,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得不到落實,導致的後果令人堪憂。明代教育家陳獻章指出“前輩謂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王夫之也說:“由不疑至於疑,為學日長。”他們都說明了一個道理,學習的過程,是圍繞一個“疑”字,有疑才會產生問題,有問才引人深思。在語文教學中,隻有當學習者能質疑,會質疑,才能真正體現出學生的主體性。

3、懲罰式提問。在課堂上經常會出現學生“走神”、“睡覺”、“眼望窗外”等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這時若老師突然對這個學生提問,學生顯然是回答不出來的,這種懲罰式的提問,不僅容易傷害學生的自尊心,而且容易破壞師生之間的感情,因其有百害而無一利,在教學中應盡量避免。

二、優化課堂提問的意義

“優化”,最早見於前蘇聯教育家班巴斯基的“優化”理論,其最基本的內容,指的是花最少的時間和精力,取得最大的效率。優化課堂提問,就是精心設計,針對閱讀材料提出新的有見解的問題,為完滿完成教學任務而服務。這對落實培養以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為核心的素質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從中學語文學科特點著眼,優化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課堂提問,應是緊密圍繞教學目標,緊貼學生學習實際,蘊涵品德素養、語文素質和創新精神的培養機製。有人曾戲稱教師是“職業提問家”,而我們語文教育工作者更應對課堂提問有正確的認識。課堂提問是教師和學生的雙向活動。就教師而言,應是從教學目標出發,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與能力及心理素質水平,向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並能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分析、尋求最佳答案,進而獲得新知、提高能力、開發智力的一種教學方法。就學生而言,應是對教師講授的內容或課文疑惑之處提出問題或提出自己的見解,以期師生共同探討,進而增長知識,開拓思路,培養創新精神。課堂提問對發展學生的認識能力和創新精神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從認識規律看,課堂學習過程是一個由不知到知,從不會到會的過程,其動力之一是學有所疑,從有疑到解疑,學生的認識就能前進,創新精神就能逐步培養。正如我國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所說:“讀書無疑,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至此方是長進。”(《朱子語類》卷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