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環境教育中的研究性學習(1 / 1)

淺析環境教育中的研究性學習

近年來,環境教育越來越受世人的關注,學校也開始把環境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一部分納入到常規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本文旨在根據現實存在的問題,把研究性學習與環境教育結合起來,利用研究性學習作為環境教育的實施形式,從而探索環境教育的完整內涵和具體實施。

環境教育與研究性學習的內在一致性

從環境教育與研究性學習的內容來看,兩者在許多方麵是相一致的,尤其是在組織形式、實施過程等方麵確有許多一致之處。例如,研究性學習中,強調就所要研究的專題收集信息,通過實驗、調查、推理等方式來分析資料,提出解決問題的設想,得出結論。通過再次研究,檢查假設,證明結論;而“在環境中的教育”,強調學生自己認識環境,通過調查研究、訪問考察,掌握第一手資料。

通過對相關資料的篩選、分析、處理來設計各種改善方案,嚐試解決環境問題,或利用實踐活動來改善環境。兩者都重視和發展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培養的目標上是一致的。此外,它們在重視發展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強調學科知識的綜合、學會溝通與合作、重視活動結果,更重視實踐過程中的體驗和感受等方麵也同樣有著一致的目標。

因此,將環境教育和研究性學習這種策略有機地結合起來,不僅有利於增長學生環境科學的知識而且能達到環境教育的技能目標,更重要的是能幫助人們正確、全麵地理解環境教育的內涵,合理有效地開展各種環境教育的教學實踐活動。

運用研究性學習開展環境教育

環境教育的最終目標不是培養環境保護專家,正如研究性學習的最終目的不是培養從事科學研究的科研人員一樣。英國環境教育顧問約翰·貝尼斯(JohnBaines)曾說:“環境教育的一個關鍵部分是在環境中進行環境教育,老師們發現,這是環境教育中最有吸引力和最成功的方麵之一”。

如何合理、有效地運用研究性學習來開展環境教育呢?筆者認為一定要明確兩者本身具有的內涵。環境教育的內涵十分豐富,且不斷地發展。在重視知識和技能層麵的同時,也要通過情感教育,發展學生對自然和人類的熱愛,要樹立學生對待環境的正確價值觀和態度,使他們充分認識環境對人類社會的重要價值,形成新型的環境與發展觀。

因此,環境教育與研究性學習的結合應該是合理和適度的,要充分考慮到兩者的特點,謀求最佳的結合形式,取得最優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