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學生進行主動的思考(1 / 3)

引導學生進行主動的思考

高中語文新教材在很大程度上進行了創新和改革,尤其是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新教材在編寫上有兩個大變化:其一,指導思想由學生對知識的積累轉變為對學生良好的語文自學習慣的培養,這是切合新世紀素質教育的總方針的;其二,教材內容組合上有了巨大變化,從以前的智育為主轉變為智育和美育的結合,把開發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作為主要目標。因此,我們看到新教材的選編,內容多,點麵廣,課文不再是停留在知識層麵上,而是增加了許多智力開發的層麵。這些改革就相應要求教師在教學上進行同步改革,以適應教材的變化。首先,要求教師轉變教學的指導思想,教師的職能由教學生(即傳授知識)轉變為引導學生自學,即由重視“教”轉變為重視“學”,教學的主要功能就是讓學生逐漸掌握並學會運用自主學習的方法。其次,就要求以教材為依據進行新的教學設計,改變以往的知識型、訓練型的強化教學模式,代之以互動型、實踐型的自主教學模式。新教材的教學大綱提出了學生學習要求掌握的七項語文能力,其中對“說”(即口語表達)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將它與“讀”“寫”等而視之,這正是對以往不注重“說”隻重“寫”的突破。同時,對一向重視的“讀”和“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課本的選編上,各類文體、各種風格、古今中外、名家名作都有涉及,一改以往單一陳舊的老麵孔。許多文章不求其全,隻重其某一特色,如此,教師授課也不再是照本宣科、公布標準答案,而是引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自己去探求思考,去解決問題、掌握知識。

教育界一直在講教學主體的問題,以前一向是教師主體,後來討論研究,革除弊端,這幾年改成學生主體,不少教師上課整堂課都讓學生“表演”,討論課大行其道,似乎課堂上不讓學生討論,氣氛就活躍不起來,就不是“以學生為主體”,這未免有矯枉過正之嫌。實際上,教學本質上就是相輔相承的,教與學的不可分割也就決定了教師與學生的關係,如果說一定要說“主體”,那也是雙主體。教師不為主,學生的學就成了盲目的無的放矢,勢必造成學習的混亂;學生不為主,教師的教又成了剃頭師傅的挑子,教學目的無處著落,成了鏡花水月。學生的討論隻有在教師的引導下才能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而不至於陷入無中心、無目的、無要求、無限製的空談。“引導”二字可以說是新教材教學的最顯著的特征,它徹底打破了舊教材那種依照教參對文章進行千篇一律的“八股”分割的模式,而是采用以點帶麵,重點突破,一線推進的方式,每一課、每一單元、每一冊課本都各有重點,絕不相同。新的教學就要求教師不再是僅僅告訴學生“是什麼”和“應該怎麼辦”,而是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和“還有什麼辦法”,這就是對能力的培養和訓練。

本著以上認識,我們對新教材的授課設計大都采用以教材為例子、抓住每篇課文的特色進行點的突破,然後引導學生進行獨立自主的分析思考,可以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也可以特立獨行、標新立異。我們給學生解剖教材上的課文,然後給他們提供豐富的資料讓他們自己去體會探討,也許得出一致的答案,也許有了全新的見解,這時也不急於給他們下判斷,隻用告訴他們羅馬就在那個方向,學生就會運用教師曾經教過的、他們已經學習掌握的知識去找到那條屬於自己的通往羅馬的大道。

《米洛斯的維納斯》是一篇課外自讀文章。這一單元是散文,教材要求其學習重點是研究探討、深入領會。這是一個比較寬泛的要求,嚴格來說,任何一篇文章的閱讀理解都有這個要求,但是結合第一冊教材以及前後單元的學習目標來看,它實際上是高中階段現代文閱讀能力培養與訓練這一係列中的一個環節。這樣安排,就體現出循序漸進,但又各有突出重點的新格局,學生不再會因為要麵麵俱到而無從下手的困難去大傷腦筋。“研究探討、深入領會”實際上就是對文章裏並不能一蹴而就的疑難問題進行深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加入反複思索並最終有新的理解和領會。用接受美學的理論來說,其實就是創作文本的接受者對文本解構後進行再創作的過程。在一般情況下,創作主體對文本的構建與接受者對文本的解構是不會完全重合的,隻是存在一個大體認知,這個認知是基於公共美學和社會邏輯道德的規範的。也就是說,在此之外還有一個差異區,這是由個體的不同經驗所造成的。由此而下,再創作過程必然會擴大這種差異,而不會更趨認同,也正因如此,文學鑒賞才呈現出多姿多彩的態勢來。作為教師,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引導學生去尋找並且找到這些差異,而不是象以往“教以求同”,唯有如此,才能逐漸培養出學生的閱讀與欣賞能力,才能真正達到語文教學“以教促學、自學思考、大語文化”的最終目標。當然,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不能指望高中生能夠象大學生一樣進行自主式的研究與探討,他們並不是不想或不願,而是缺少能力,往往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本單元授課的總體設計就是“以例帶動,自主研究”。我們把《為了忘卻的紀念》和《讀〈伊索寓言〉》兩文作為範文進行講讀評議,教之以方法,前一篇學習怎樣去研討具體的句子含義,後一篇學習如何深挖文章的隱藏內涵。然後用《米洛斯的維納斯》一文作為學生自主實踐的基地,去引發他們的聯想和思考。這篇自讀課文相比前兩篇講讀課文而言更加生動自由,文章本身就是一家之言的自由評論,學習時所受束縛很少,便於學生自由發揮。同時,該文內容時尚新奇,對“美”的問題的研究探討很容易吸引青春少年少女的興趣,教師隻要稍作引導,就會形成深層次的學習研究。因而我們將這節課設計為一節學法指導課,通過設置疑問懸念來引發學生的思考,進而通過集體討論與交流達到學習目的。考慮到以往此種類型的課曾經上過,學生已經有了具體的課堂經驗,因而在教師導入之後,就可以直接入題,文章的梳理約隻占用十分鍾時間,然後將思考權交給學生。在研討的過程中,教師是始終貫穿其中的,由課文引出疑問,然後逐步推進,不斷向深處縱深,學生就會沿著已有的思路去思考,新的問題會引發發散思維,教師不需要對學生討論的結果和提出的新問題作出明確解答,以防又造成學生的思維定勢。但可以根據學生的分析情況提出作為個人理解的解釋,以供學生參考,教師可以以一個更高的高度去影響學生,而不再是去壓製學生,進行知識的強製灌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