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的語文教育泛論
經過世紀之交熱烈的討論和隨後的沉思,語文教育到底應該向何處去?新課程標準的出台,並不意味著問題的終結,而是為我們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間。在改革和建設語文教育的時候,我們始終不可忽視語文教育中最重要的因素——人。
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教育應該幫助和促進人成為人,從動物人成為文化人,成為合格的公民,應該著眼於每一個學生現在和未來的生存、發展和幸福。作為基礎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語文教育,作為母語教育的語文教育,自然也應該以人作為出發點和歸宿點。由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綜合性決定,語文教育更能對人的靈魂對個人整體加以關照。
語文教育必須以人為本,而不是以分數為本、以文本為本。我們認為語文教育“以人為本”包括以下內涵:
(一)、把人當人,使人成為人。
我們的學生首先是人,是有尊嚴有人格有感情有人權的人,而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往往忽略這一簡單的道理。在惟考是從的教育中,隻見分數不見人,冷冰冰的分數就是一切,為了分數,反複練習,加重學生負擔,損害身心健康,也使本來可愛的語文變得麵目可憎。長期的所謂“師道尊嚴”影響下,老師說什麼就是什麼,學生隻能聽老師的。統一的教材,照本宣科,教材上寫的就是真理,不可懷疑,不能更改。我們要培養的是獨立的人,不是考試的機器,不是聽話的奴才。我們要充分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意見。語文學習是學生調動自身經驗,接觸語言材料,參與語文活動,從中獲得發展和提高的過程,甚至在無意識中完成。學生獨特的言語經驗和生活體驗相當重要。一個人的語文素養不是一次考試能準確反映出來的,重結果更要重過程,還要重視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感受。不把學生當人看,既是對人權的踐踏,也無法真正教好語文。語文教育要跨越過度功利,複歸人性關懷。
(二)、關注每一個學生。
從考試分數看,的確有高低差異,即所謂優生和差生;從學習過程看,也會有差異;但是我們不能就此認定某些學生無可救藥而冷眼以對。學生的差異除了水平的差異,還有偏好的不同、風格的不同。即便學生對語文不感興趣,也不見得是學生的不對,這恰是語文老師應該著力的地方。閱讀要提倡發表每一個同學自己的感受和意見,作文提倡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正是由於學生的差異,才讓語文更加豐富多彩!我們語文老師眼中不要隻有“優生”,要給每一個學生機會,更多耐心,更多關愛。“為了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應成為語文教育的基本價值取向。
(三)、關注學生現在和將來的生存、發展與幸福。
教育不能隻看到學生在校階段的學習狀況,必須關心學生的心理,考慮到他們終身的可持續發展。就語文教育而言,不要隻看考什麼,從書本到書本,老師要用激情點燃學生的心靈,引導他們關心社會、學會生活、認識自我、規劃人生,把語文學習和生活緊密聯係起來。教育不僅是“為未來做準備”,如果教育給學生留下的隻有痛苦,使學生的讀書時代不再充滿陽光,那將是教育的悲哀!發展絕不僅靠所學的知識,還需要強壯的身體、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非智力因素尤其是“情商”對一個人的發展非常重要,而語文教育對培養學生的情感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語文教育要發現人的價值,發揮人的力量,發掘人的潛能,發展人的個性,引導學生理解生活的真正意義,培養學生對終極信仰的追求,養成學生的關愛情懷,使他們學會過現代文明的生活。
(四)、語文教學設計、實施和評價從學生情況出發。
語文教育隻是幫助學生進行語文學習而已,教師不可能代替學生,要從學生實際情況(原有基礎、發展方向、學習需求等)出發。語文學習不是從進學校開始,也不僅在課堂上,不是隻有學教材才是學語文。課堂教學應充分利用學生在生活中習得的語文,學生之間的差異也是資源。教學要兼顧集體和個體,因材施教,要考慮到學習需要、學習興趣、學習風格。語文學習是艱苦的,我們要珍視並激勵每一個學生學語文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