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塾》課本劇教學初探
在中國古代戲曲教學過程中,常感到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很難充分調動起來,即使你精心備了課,精密組織課堂教學,學生對課文內容也不是很熟悉,甚至對戲曲的有關常識也弄不清楚,自然更談不上鑒賞和研討了。
當教到語文第四冊第五單元古代戲曲時,我忽然突發奇想:《閨塾》又名《春香鬧學》,春香性情活潑貼近學生性情及心理特征,且這出戲中情節簡單,又接近於學生的學習生活;人物少,時間、空間也非常集中,何不讓學生自編自演課本劇呢?
於是我在上《竇娥冤》《長亭送別》時,有意識地給學生介紹戲曲的有關常識,指導學生在讀中感知,讀中感悟,讀中接受情感熏陶,引導學生自主確立恰當的學習目標,並且也確立學習的目標供學生參考研習。在課前做好導讀工作:要求學生注意把握戲曲中人物的性格特征,鑒賞品味戲曲的語言特色。並組織學生在早讀分角色朗讀課文,布置學生閱讀讀本(第四冊)的戲劇文學有關篇目,初步感知劇本的寫法。
第二步:導編
在學生編寫劇本前做好指導,向學生強調要注意以下三點:
(1)深入理解課文,精心設計衝突,設計動作神態。
在《閨塾》這出戲中,主要矛盾衝突應放在春香與塾師陳最良身上,其中隱伏著主線即杜麗娘初步覺悟,反禮教以及個性解放的要求,改編前要求學生反複閱讀課文,理解作品主題,尤其要深入理解人物衝突,選取最能表現人物性格適合舞台表演的情節進行改編,設計符合且表現人物個性的動作及神態。
(2)精心設計人物語言,力求精煉,富餘動作性。
劇本的語言主要為台詞,劇本是通過台詞來推動情節發展,表現人物性格的,所以提醒學生語言的設計一定要能充分體現人物性格,符合人物身份、地位、文化修養,表現人物內心的思想感情,語言設計應盡可能簡練明確,盡可能口語化,好念上口,尤其還要注意語言要反映人物的動作、表情、心理變化,即使說話人沒有相應的形體動作,讀者或觀眾,也要能從中產生一種有動作的感受。
(3)改編時要遵循兩個原則:一要忠實於原文,根據原文改寫,原文的主題思想,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不能隨意改動,同時,改編又不等於對原文的縮寫,擴寫或續寫,更不是對原文的評論或翻譯。二要忠於原文,又要創新。要發揮必要而合理的想象,對原文作增補、刪改、調整和創造,多動腦筋,不能搞成對原文的簡單對換,要有自己的東西,要創新。
第三步:組織督促
為激發起學生最大的積極性,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進來,因而我將全班同學按方位分成南北兩個大組,每個大組又分成兩個小組,每個大組的負責人即為總導演,每個小組的負責人即為編劇負責人,同一大組的兩個小組編好劇本之後共同研究,比較,修改定稿,然後推選演員,由哪些同學來演,演什麼角色最適合,可以試演,加以比較,采用競選製。這樣每一個小組人數適當,每個人均有發表己見的機會,每個人均有任務分工,基本做到“全民參與”。
由於台詞較長,短時間記不住,我針對這種情況,又作了調整,布置如下:同一個大組中,一個小組演劇中的前兩個情節(春香課前鬧,講經時鬧),另一個小組演劇中的後兩個情節(春香模字時鬧,與塾師對打對鬧),南北兩個大組同劇情的小組要展開競爭比賽,表演後要進行評比。
當南邊小組表演過後,請北邊大組的同學進行積極而客觀的評價,指出不當之處,相同,北邊小組表演過後,請南邊大組的同學進行評價。每個小組自己準備道具,請專人協助服務。
表演結束之後,評比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演員(陳最良,杜麗娘,春香各一人)和最有創意組,適當加以獎勵。
學生熱情高漲,從衣著、服飾、頭飾、道具,到言行舉止,甚至是杜麗娘的步伐都進行了認真的研究討論,表演時表情、手勢、動作,甚至話語的語氣,都認真而細致地設計,比較,並加以選擇,實在令我感動。
在表演前,為督促學生熟練台詞,認真充分準備,我提議在校園中貼出海報,邀請其他教師參加,得到學生熱烈的擁護,與此時,為表演已蓄足了勢,作好了充分的準備工作。
課前請班幹部負責,課間迅速布置好教室,黑板、講台各處稍作修飾,設置了一個良好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