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故事是根據《五代史》《宋史》及少部分傳說(即正史中未記載的人及事跡,如鄭恩及其妻等)而改編,同時根據故事需要特虛構了些許人物,虛構人物無史查證,勿糾。
世人皆言華山嚐有神人高士隱居於此,但卻極少有人得緣一見。
話說這一日有三位長者於華山平陽處談古論今,其中一位以道家裝扮,隻見他身著青色道衣,足下雲履,腰束絲絛;再觀其麵,鳳目疏眉,鼻正口方,頦下垂須,麵色紅潤,神采奕奕。此一位姓連名坤,連坤其人通天文,知地理,曉陰陽,善卜算,且可料百年之事。六年前雲遊之時曾遇一孩童,見此子器貌非常,具帝王之相,故而心生憐意,約來兩位摯友授其文武藝業。授其文者姓範名恒,常著青麻布衣,體態微胖,此人熟諳韜略,精通兵法,黃老著作,治世經典皆盡其囊。授其武者姓臣名進,身著綸巾鶴氅,身材消瘦,白麵長髯,二目炯炯有神,如火如電,頗具武學大家風範,且常有一個叫做衛清風的弟子伴其左右伺候,此人武術造詣可謂是已達爐火純青,登峰造極。這時隻聽範恒問連坤道:“連兄今日與我吾二人所議者可關郭榮乎?”連坤笑道:“然也。”巨進笑道:“二位兄長休要再打啞謎,有甚商議,徑道其詳罷。”連坤笑道:“賢弟莫急,待我細述其詳。日前我夜觀星象,見帝星晦暗,一將星甚明,故以分野度之,此將星乃屬晉陽石敬瑭也。故此我料不日天下又將紛亂,戰火塗圖,為順應天意,今欲使郭榮赴沙場征戰建功立業,未審二位賢弟意下何?”巨進聽罷連連擺手道:“郭榮雖師從你我三人已至六年,但其為資補家用故,未能盡受所學,若來日馳騁疆場,豈不有險?連兄切不可輕以性命為兒戲。”範恒笑道:“賢弟所言甚是,不過若使郭榮習武至你這般境界,豈不老矣!”連坤又笑道:“郭榮之生死此乃天定,非你我之輩可為也,若欲圖心安,可使清風同往。”範恒頓首道:“連兄之言甚是,巨賢弟也可放心,據我所觀,今郭榮所習之技雖未至十之五六,也有十之二三,此足令其受用終生。若心實難安,可從連兄之言,使清風同往,如此便可。”巨進聽罷歎了口氣道:“惟有如此方安吾心。”範恒問連坤道:“今兄長提議此事,莫非郭榮將至華山?”連坤笑道:“想必已至山下。”範恒與巨進聽罷連稱拜服。
再說華山腳下,有一個十餘人組成的小商隊徐徐經過。商隊最前有二馬並轡而行,端坐馬上之人分別是一個十四五歲少年及一個三十歲左右中年人。見此少年跳下馬身高足有七尺,麻衣青衫,肋下懸劍。這少年於馬上不時環望四下,不時向山腰處望去,似乎有所尋覓。行約半晌,一條可達山上的羊腸小路現於眼前,這少年見此,便對身旁中年人低語幾句,取下長劍交於中年人,中年人接過長劍連連點頭應諾,隊伍便停了下來。再看此少年,早已翻身下馬沿小徑健步如飛上山去了。
小徑甚窄,僅可容兩人並肩而行,蜿蜒崎嶇,環山而上;小路一側傍山,一側陡坡,陡坡之處異樹奇花,鬱鬱蔥蔥。
少年上行三五裏山路後,一平陽可供人休息之處赫然於眼前,平台本天然存在,後由太平盛世之時遊客巨萬,多於此處歇息,故而得以人工修整。修整之後大變模樣,規矩很多,且倚山一側也增設了石桌石凳數個。山上遊客如今已少之又少,因近年天下大亂,百姓皆往躲災避禍尚,故無閑人於此遊玩。少年無心觀景,箭步來到平台之處,見一石桌圍坐三位長者,此三人皆氣色潤佳,其中一長者身後有一青年垂手而立,身長約八尺,細腰乍臂,且生得麵如傅粉,唇紅齒白,二目如電,神情亦佳,年齡看來不過十八九歲的樣子,甚是英俊。少年見此,整了整衣冠,又撣去身上浮塵,二目垂望身施大禮參拜。
“連先生,範先生,巨先生,三位先生在上,郭榮有禮了。”自稱郭榮的少年道。
三位長者聞聲後將目光投向郭榮,且麵帶笑意。
“郭榮不必行此大禮,快快起身。”巨進道。話音未落,一旁垂手而立的英俊男子便已疾步來到郭榮麵前以雙手相攙。
郭榮起身,又向男子躬身行禮,道:“見過清風兄長。”男子麵帶悅色還禮,道:“有禮。”
“又已闊別多日,我三人皆掛牽於你,且來這邊坐敘。”連坤道。
郭榮聞言,畢恭畢敬來到石桌前坐下,那衛清風則又回到原位站立。
“郭榮,你此番路經華山可是由汴州而來否?”連先生道。
郭榮道:“回連先生,郭榮出得汴州已數月之久,近聞家父已隨劉知遠將軍遷至憲州,故而準備往憲州而去。另因許久未見三位先生,無限想念,行至於此不遠,便來拜會三位先生。”
“哦……原來如此。日後若無我飛鴿傳書,你若行至此地,可不必再上山來。”連先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