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父慈子孝是超越時空的自然法則(1 / 3)

我在教《弟子規》時,有一位老師打電話給我,他說:“聖賢教誨有糟粕。”現在很多人求學問的障礙就在此,還未深入聖賢學問,就先批判聖賢人。如此能否學到聖賢學問?不能,因為不老實又不相信,還要加以批判。要批判別人,首先要比對方略高一籌才行。如果你批判聖賢人,就代表你的學問比聖賢人還高。現在還有“批判宗教學”,宗教都是東西方聖賢人的教誨,凡夫怎能批判聖賢人?要知道傲不可長,人一傲慢就與聖賢學問有隔閡了。

可是我也不能直接說他不應該批評聖賢人的教誨,如此說他也不能接受。所以,我就很有禮貌地說:“請教一下,哪一句是糟粕?”這位老師馬上說: “‘晨則省,昏則定’是糟粕。”我接著請教他:“為什麼你覺得這一句是糟粕?”這位老師說:“早上問一次安,晚上又要問一次安,一天要問兩次,太麻煩了。”有沒有道理?現代人都有自己的一套道理。我沒有當麵說他錯了,而是就父母對孩子的思念,跟他交換了一下看法。俗話說“豈無萬裏思親淚,不及高堂念子心”,確實還是有些孝子在外,會因為思念父母而流淚,但這也比不上父母無時無刻想念孩子的那份心。閩南話有一句諺語:“父母疼囝長流水,囝想父母樹尾風。”父母疼愛孩子的心是無時無刻的,像細水長流,沒有中斷過,但孩子隻是偶爾想起父母,就像輕風掠過樹尾。所以,父母對孩子的關懷真是無可比擬。

秋冬之際,因為氣溫的變化極大(可能晚上初睡時與夜裏的溫度相差三四度),有些母親為了避免孩子半夜踢被著涼,所以自己的被子都蓋得特別薄。為什麼?好讓自己睡到半夜凍醒,而去幫孩子蓋好被子。我在講這段話時,許多母親都點頭說自己就是這樣,可見母親連睡覺時都在關愛著孩子。

當孩子早上起來向父母問安:“爸爸、媽媽,早上好,昨晚睡得好嗎?”父母一看孩子的額頭發亮,表示昨晚睡眠充足,他們就很放心,而且心情會很愉快。所謂“人逢喜事精神爽”,哪有比孩子孝順父母更能讓父母歡喜之事?若孩子下午放學回到家裏,再跟父母問安,父母一看孩子精神很好,表示在學校認真學習,沒有與同學發生衝突,心裏就很安慰。所以,我們隻要早晚問安,就能讓父母減少很多擔憂。為人子女的,在經濟上、生活上還沒有能力幫助父母的時候,最起碼要做到減少父母對自己的擔心。

我說完之後,這位老師就說:“蔡老師,你的中國文化學得還不錯。 ”他沒有繼續批評。我馬上說:“沒有、沒有,您過獎了。”聽到稱讚,我們可不能得意忘形。這位老師很厲害,誇獎我之後,馬上給我一記回馬槍說:“蔡老師,你自己都沒有做到。”他知道我是離鄉背井在海口推展中國文化,無法做到晨昏定省。而讀書人也最怕別人說自己是說一套做一套。聽他這麼說,我也不緊張,接著跟他說明:“假如現在我早上問一次安,晚上問一次安,我媽媽一定會罵我:你不知道長途電話費很貴嗎?”

求學問要很靈活,不能學呆了。我們早晚問安的目的是要讓父母安心,如果早晚問安反而讓父母擔心,就與本意背道而馳。我們是成年人,真正能讓父母安心的,絕非一天打三五通電話,而是我們的道德學問、為人處世能讓父母信得過,這才能真正不讓父母操心。所以,要重本質,不能死在形式上。當然,從小懂得早晚問安是非常好的習慣,這是對父母的關懷,讓父母不擔心,但在做法上可以因人而異有所不同。

我是固定一個星期打一通電話回家,我媽媽在那個時間聽到電話響,就能感應到是兒子打的。有時候太想媽媽了,隔三天就打回去,媽媽會有意外的驚喜,她說:“才三天你就打回來了!”

我們要掌握聖賢教誨的本質,才能在每個時代、每種生活情境中靈活運用,讓父母歡喜,讓親友都能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博大與包容。

中國傳統的聖賢教育,可以追溯到四千五百年前,此後代代相傳。在漢武帝時代,甚至將推行儒家學說確立為教育政策,而這個教育政策一直到二十世紀初期均未改變,直到七八十年前才逐漸被廢除。一直占主導地位的傳統教育,究竟教我們什麼?能夠傳承四千多年而不衰,一定有它的道理存在,我們現在要來了解這個道理。

聖賢教誨的重點就是“道”與“德”,“道德”。什麼是“道”?超越時空的大自然運行法則,是之謂“道”。大自然當中的萬物,都有它遵循的正道。太空中的星球,有其正常的運轉軌跡。舉個例子,八大行星中的海王星,若不依著軌跡轉,可能我們會聽到新聞報道八大行星中有兩顆行星相撞了。

星球有它的正道,人與人相處也有正道。中國古聖先賢講的“道”就在人與人相處的學問當中,稱之為“倫常大道”。何謂五倫?“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這是五倫。當五倫都能遵循自然的法則,人與人之間就沒有衝突,就會和睦相處。反之,違背了自然法則,就會發生衝突摩擦。

什麼是“德”?順從大自然的法則,不逾越大自然的法則去做人,就是“德”。一個順從父子關係,不逾越地盡自己為父之職、為子之分的人,就是有德行的人。所以,“父慈子孝”的“慈”就是父之德,“孝”就是孩子的德行。

什麼是孝

“孝”字是會意字,“老”與“子”合在一起就成了一個“孝”字。老是上一代,子是下一代,上一代與下一代融成一體稱為孝,所以上一代與下一代密不可分。“孝”字,就好像一個兒子背著一個老子。上一代念念想著如何栽培好下一代,才能對他的父母、祖先有所交代,也是對社會有所交代。孩子念念背負著父母,就是念念把奉養父母的責任擔在肩上,時時想著父母,想著如何讓父母生活得更快樂圓滿。

古代的孝子,確實都能時時刻刻念著父母。春秋時代,魯國有一位很有名的孝子叫曾參。有一次曾參上山砍柴,正好朋友來找他。曾參的母親為人忠厚,想到朋友遠道而來,一定要讓他見到曾參,否則對朋友會過意不去,所以急得咬自己的手指。這一咬下去,曾參頓感心痛,心想一定是母親出事了,於是立刻快步趕回家去。回家見到母親,馬上跪下來說:“母親,到底有什麼事,為何我的心一陣痛?”母親解釋說:“因為有朋友自遠方來,想叫你趕快回來,迫於無奈才這麼做。”所以,古代為人子女者,確實是念念想著父母。

我們對父母有沒有這樣的態度?沒有。為什麼沒有?我們回想一下,小時候沒有人教我們要孝順,每天腦子裏想的可能都是自己。我常問小朋友:“小朋友,你知道媽媽喜歡吃什麼東西嗎?”他們都說不知道。我再問他們:“媽媽知不知道你喜歡吃什麼?”他們說:“當然知道!”還說了好幾樣。我就告訴他們:“媽媽念念為你著想,都知道你喜歡吃什麼。媽媽這樣照顧你,你是怎樣反饋媽媽的?居然連媽媽喜歡吃什麼都不知道!”

借此對比,讓他們感受到母親這麼愛護我們,而我們卻連父母基本的生活都不了解。“親所好,力為具”,父母喜歡的東西,我們要盡心盡力滿足父母,奉養父母。所以,我跟小朋友說:“以後買東西的時候,先買什麼?

先買媽媽喜歡吃的東西。”

古人有這樣的孝心,是因為從小就耳濡目染父母所做出的好榜樣,再加上教育是以孝為本,從小就教孝道,鄰裏鄉黨見到孝子,都非常佩服、尊敬,甚至於效仿,所以社會風氣很好。現在社會上要聽到孝子很不容易,因為聖賢教誨已經斷了兩三代,我們必須從頭開始。

知恩者才能報恩

如何引導孩子盡孝道?所謂知恩者才能報恩,在我們的教學當中,總會跟孩子們談到母親從懷孕到生產,以及養育的辛苦曆程,讓孩子們體會到母親的恩德。首先我們會跟小朋友講一個故事。佛陀有一次經過一個地方,見到地上有一堆枯骨,佛陀就向這一堆枯骨頂禮。學生就問:“佛陀,您為什麼給這堆枯骨頂禮?”佛陀就說:“這些枯骨可能是我們過去的父母或是前世祖先,所以我要恭敬禮拜。”拜完之後,佛陀就叫學生把這堆枯骨做分類,顏色較黑的分一堆,顏色較白的分一堆。學生就問:“這兩堆枯骨,為何一堆比較黑,一堆比較白?”佛陀告訴學生:“較黑的骨頭是母親的骨。因為在懷胎的過程中,胎兒的營養都來自於母親,因此母親的鈣質流失很多,而且養育的過程也十分辛勞,致使母親日漸憔悴,所以母親的骨頭顏色比較黑,重量也比較輕。”

母親十月懷胎,到最後身負幾十斤的重量,非常辛苦。我們曾做過一個活動,分給孩子們一人一顆雞蛋,讓他們在當天保護好這顆雞蛋。結果如何?雞蛋幾乎是全軍覆沒。他們本應保護這顆雞蛋,但是差不多三分鍾就忘記了,漸漸就開始蹦蹦跳跳,雞蛋就破了。我們借由這個體驗對學生們講:“你看,一顆小小的雞蛋,你們一天都保護不了,而母親保護你這麼大的一個小孩,能保護十個月,所以非常辛苦。”母親懷孕到了後期,怎麼躺都不舒服,連覺都睡不好。十個月之後還要生產,那更是辛苦,也很痛苦。

生產的劇痛比癌症還痛。產床上有兩根很粗的鋼柱,為什麼有兩根鋼柱?因為陣痛的時候可以拉住鋼柱撐一下,把疼痛轉移到拉力當中,相當辛苦。我們跟小朋友說:“那兩根鋼柱都已經彎曲了,是什麼樣的力量讓鋼柱彎掉了?是媽媽生產時痛的力量把鋼柱給拉彎了,所以這兩根鋼柱見證了媽媽生產的辛苦。”我們接著會跟小朋友討論,媽媽生完孩子之後,有沒有說痛死我了?或是當孩子長大之後,她跟孩子說,我生你的時候痛死了。有沒有這樣講?都沒有。縱使她經曆了如此的痛苦,生產後的第一個念頭還是想著孩子是否健康、孩子現在如何。所以,母親對孩子的關懷,使她連這樣的痛苦都能放下,這是母親生產的恩德。

懷孕期間,許多孕婦因為身體不適,時常會嘔吐,但還是勉強自己把食物吞下去。為什麼?她想著要把營養吃下去,才能讓胎兒更健康。孩子出生之後,母親要哺乳,也是要攝取很多的營養供給孩子。所以,孩子生下之後,養育的工作更加辛苦,母親會非常勞累。有一位家長告訴我們:“懷孕時,總希望趕快把孩子生下來。生產之後,又很想把孩子再裝回去。”為什麼?因為生下來之後更辛苦。

記得我的小外甥一歲以前常住在我們家,有時候晚上不睡覺吵鬧,家裏的人就輪番上陣抱他,一個換一個,我也成了這個行列中的一員,但常常抱不到半小時,我就撐不住了。所以母親養育孩子的確十分辛苦。

我母親生了三個孩子,我聽爺爺說,母親早上要教書,所以第二節課一下,就趕緊回家喂我們吃奶,之後又馬上跑回學校上課。我母親說,她在養育我們的時候,常常因為太累了,下課的鈴聲剛剛響起,人就趴在講桌上睡著了。她說,不知道有多少節課,都是學生把她搖醒:“老師,上課了。”又要工作,又要當母親,又要把家裏的事都處理好,確實相當辛苦。

我們在引導孩子的過程中,要讓孩子們理解到,他們的整個成長過程讓母親非常辛勞,要讓他們感念母親對他們的恩德。許多孩子在聽的過程中很感動,甚至掉下眼淚。於是我們就借機更進一步:現在既然知道了媽媽的恩德,就應該懂得報恩——當一個孝子。如何當一個孝子?是不是長大之後,賺大錢給媽媽花?買大房子給媽媽住?這太遙遠了。我們引導孩子,要讓他從當下就開始,落實在生活中。即使拿一次拖鞋,也是幫媽媽一個忙。甚至於幫媽媽拖地,幫媽媽分憂解勞,這都是在盡自己的一分孝心。

教孩子落實孝道,最好的教材就是《弟子規》。我們告訴孩子,隻要做到《弟子規·入則孝》的一條,就是盡了一分孝心。從哪裏開始盡孝?《入則孝》裏的第一句:“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從對父母講話的恭敬態度開始做起。

《弟子規》說:“冬則溫,夏則凊。”冬溫夏凊,東漢讀書人黃香的孝行是最好的模範。黃香九歲時,母親就過世了,因此他全心全力侍奉父親。他很體恤父親的生活起居。夏天暑熱,他先用扇子把父親的枕頭扇涼;冬天寒冷,他就先把父親的被窩睡暖,再請父親入睡。黃香點點滴滴都在觀察父親的需要,懂得去做這些事情。我們借此引導孩子:“諸位小朋友,父母生活當中還有哪些需要,是我們應該盡心盡力去做到的?”在教孩子的過程中,要懂得提出一些問題讓孩子去思考。有些孩子會說:“媽媽可能會餓,可能會渴。”這時我們要教導孩子:“媽媽會餓、會渴,所以我們要懂得倒杯水、拿東西給媽媽吃。甚至於爸爸、媽媽下班回來覺得很累,我們可以學習如何按摩,替他們消除疲勞。縱使你的技術不是很好,但你有這份孝心,相信爸爸、媽媽一定會覺得很舒服、很安慰。”

《弟子規》說:“出必告,反必麵。”為人子女不能讓父母操心,無論去哪裏,一定要告訴父母。我們的所作所為能讓父母安心,就是在盡孝。

《弟子規》又說:“事雖小,勿擅為。”我們常常問孩子:“哪些事不能擅自去做,做了之後會讓父母擔心?或者會讓父母蒙羞?”小孩的反應都很快,他們會說,不禮貌的事不能做,會讓自己有危險的事情不能做。透過我們的引導,孩子的孝行就會一點一滴落實在他的家庭當中,落實在他的生活之中,這才是把德行落到實處上了。所以,教導孩子孝道,絕非一兩天的工夫,必須透過我們在生活中的引導與提醒。我們有很多老師教《弟子規》、教孝,都是堅持半年以上,讓孩子整個行為都步入軌道,將這份孝心完全內化成他的存心。

孝養親身

教孝,有一點很重要,就是為人父母者一定要以身作則。孝順父母,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思考、來用心: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誌、養父母之智慧。“養父母之身”,我們要時時關懷父母的身體健康。古書中記載,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就要把他當做小孩一樣關懷照顧。老人在晚年比較容易覺得寂寞、孤獨,身體也比較虛弱,所以我們要能時常體恤父母的身體狀況,然後盡自己這份孝心,給孩子做出好榜樣。像時逢季節交替之際,溫度變化特別大,假如我們沒有辦法回去探望父母,就應該打電話問候一聲,有沒有禦寒的衣服?棉被夠不夠?在與父母通話時,孩子在身旁就能感覺到你處處對父母身體的關懷,也能感受到你對父母的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