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8年2月,《共產黨宣言》的出版,標誌著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講《共產黨宣言》的寫作過程,實際上就是講馬克思主義的產生。這就需要把馬克思恩格斯當時寫作《共產黨宣言》時的社會背景或者說曆史條件說清楚。
(一)《共產黨宣言》誕生的社會背景
馬克思主義產生的曆史條件如何?簡單說來,馬克思主義是在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鬥爭或者說工人運動高漲的條件下產生的。對於這一點,毛澤東同誌曾經在《實踐論》中指出:“人們能夠對社會曆史的發展作全麵的曆史的了解,把對於社會的認識變成了科學,這隻是到了伴隨巨大生產力——大工業而出現近代無產階級的時候,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在《矛盾論》中,毛澤東同誌說:“由於歐洲許多國際的社會經濟情況進到了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階段,生產力、階級鬥爭和科學均發展到了曆史上未有過的水平,工業無產階級成為曆史發展的最偉大的動力,因而產生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
19世紀40年代,在英國、法國和德國等一些國家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已經迅速成長起來,資本主義的社會矛盾已經充分暴露出來,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也已經開始周期性的發生並且每次都給工人階級帶來新的災難。“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敵對的陣營,分裂成兩大相互直接對立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此時,工人運動的規模和組織性也日益發展和提高。
1831年和1834年法國裏昂工人的兩次起義,提出“工作不能生活、毋寧戰鬥而死”的口號,號召推翻富人政權。他們還宣布:“1830年7月,資產階級為自己舉行了革命,現在我們要舉行自己的革命。”
1836年,英國爆發了世界上第一次全國性的工人運動,工人們起來要求議會通過以實現普選權為中心內容的人民憲章。這個運動一直到1848年,波浪式地持續了12年之久,被稱為“憲章運動”。工人們宣稱資產階級獨占政權是一切禍害的根源,要求廢除剝奪人民自由權利的各種反動立法,提出工人有權參加國家的管理。1840年7月,建立了“憲章派全國協會”;1841年,全國發展到200多個分會,把幾百萬工人都發動起來了。
1844年,德國西裏西亞紡織工人起義,德國無產階級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雖然由於當時的工人運動沒有由科學社會主義武裝起來的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而告失敗,但在這些鬥爭中,無產階級已經提出了自己的階級要求,顯示了偉大的曆史作用。
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是作為革命家,參加了當時的革命實踐活動,在革命活動中批判各種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進行理論創新,實現了世界觀的轉變,使自己由唯心主義者轉變為唯物主義者,由革命民主主義者轉變為共產主義者,成為無產階級的革命家和導師。同時,當時的一些國際工人組織和廣大工人群眾,也逐漸地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思想。曆史選擇了馬克思和恩格斯。
(二)德國為什麼成為馬克思主義的故鄉
在這裏還要說清楚一個問題,即為什麼德國成了馬克思主義的故鄉?為什麼德國成了國際工人運動的中心?這要聯係1848年歐洲的革命來看,正如《共產黨宣言》所說“德國的資產階級革命隻能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序幕”。
第一,當時的德國雖然在經濟上資本主義興起了,但政治製度還是分散的封建專製國家,歐洲的兩個主要的封建軍事專製國家普魯士和奧地利,就是當時德國的兩個獨立邦,可以說是歐洲封建軍事專製的一個集中點。在普魯士國家的幾百年中,都是以貴族武士階層為社會基礎的容克經營商品經濟,同世界市場保持密切聯係,一直掌握著政治和軍事大權。容克是普魯士以及後來德意誌帝國建立軍國主義警察官僚製度的階級基礎,而奧地利大公則被推舉擔任過帝國攝政王並組成內閣作為臨時中央政府。以後普魯士國王又任命以自己親屬為首的新政府,取締“國民議會”,以最殘酷的鎮壓、非常法庭和戒嚴手段來對付人民群眾的革命活動。
第二,在普魯士和奧地利兩個獨立邦裏,被壓迫的有波蘭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羅馬尼亞人、匈牙利人和意大利人,所以德國是當時民族壓迫的集中點。德國革命的勝利將促進這些被壓迫民族獨立運動的開展,從而促進歐洲民族民主革命的開展。“民族”是一個複雜的具有地域性的曆史範疇,它有產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在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產生了資產階級統治和領導的民族,其命運同資本主義的命運是緊密相連的,隨著資本主義的滅亡,資產階級民族也必將退出曆史舞台。無產階級“上升為民族的階級,把自身組織成為民族”,是要求無產階級把自身組織成為民族的領導階級。其實,無產階級也隻有在民族的範圍內才能形成、鞏固和發展起來,而要這樣也必須首先打倒本國的資產階級,才能取得統治。資產階級攻擊共產黨人“取消民族”,就是為了維護資產階級對民族的統治地位,維護民族內部和民族之間的壓迫和剝削關係。德國當時存在著多種民族剝削和民族壓迫,按照馬克思主義解決好德國的資產階級問題,也就為解決民族問題提供了範例。
第三,當時的德國矛盾十分複雜,既有資本主義與封建勢力的矛盾,又有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矛盾。德國無產階級受到資產階級和封建勢力的雙重壓迫,處境十分悲慘。從19世紀20年代起,工人罷工和反對統治者的活動日益頻繁。1820年有圖根工人起義,1830年有萊茵地區和薩克森的工人起義,40年代初,在柏林、倫茲堡、薩克森都發生過工人罷工,特別是1844年6月西裏西亞紡織工人起義,標誌著德國無產階級的覺醒。而當時德國的資產階級,與17世紀、18世紀英國和法國的資產階級不同,在政治上很軟弱。當它為本階級利益同封建專製製度進行鬥爭時,無產階級已經登上政治舞台,這樣德國的無產階級就有可能更加積極更加獨立地參加資產階級革命,使資產階級革命成為無產階級革命的直接序幕。
第四,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德國人,他們的著眼點和注意力,都放在要解決的問題上,正如《共產黨宣言》中所說,“共產黨人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德國”。
由於以上主客觀條件,德國就成了馬克思主義的故鄉,成了當時國際工人運動的中心。
(三)馬克思和恩格斯世界觀轉變的完成
馬克思1818年5月5日生於德國的萊茵省特利爾城,1830年至1835年在特利爾城中學讀書,畢業後先入波恩大學,後轉柏林大學,著重研究哲學和曆史,1841年大學畢業時獲博士學位。中學畢業前夕,他寫了《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體現了崇高的人生信念。在柏林大學讀書時,馬克思信仰黑格爾唯心主義,參加過有布魯諾·鮑威爾等人的青年黑格爾派。大學畢業以後,馬克思遷居波恩,打算當教授。由於當時的普魯士政府實行驅逐進步教授的反動政策,馬克思放棄當學者的誌願而全身心地投身政治運動。1841年1、2月間,馬克思寫了第一篇政論文《評普魯士最近的書報檢查令》,揭穿了新國王威廉四世出版自由“捍衛者”的假麵具。
1842年1月,萊茵激進資產者在科隆出版了《萊茵報》,馬克思被聘為主要撰稿人,同年10月,他從波恩遷居科隆,出任該報主編。在辦報過程中,馬克思深入社會,深入群眾,深入生活,耳聞目睹,使他看清了當時政府的反動性,並與之進行了堅決的鬥爭,特別是對代表地主、貴族利益的省議會,進行了堅決的揭露和抨擊,維護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活生生的階級鬥爭現實,使馬克思逐漸認識到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的根本錯誤,他奮勇起來批判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哲學,並奮發努力研究政治經濟學。
1843年10月,由於受普魯士政府的迫害,馬克思遷居法國巴黎。在法國,他深入研究法國階級鬥爭的曆史以及工人階級的現狀。法國無產階級的英勇鬥爭,深刻地影響了馬克思的思想觀點,促進馬克思由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轉變。
1844年2月,馬克思和阿·盧格合辦了《德法年鑒》雜誌。在這個雜誌上,馬克思以《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為開始,發表了一係列文章,“對現存的一切進行無情的批判”,尤其是“武器的批判”,他訴諸群眾,訴諸無產階級,把無產階級視為完成人類解放的偉大力量。這時期的馬克思,已經作為一個革命家出現在曆史舞台上,已經由一個革命民主主義者轉變為一個偉大的共產主義者。
恩格斯也是在1844年完成世界觀的轉變,成為共產主義者的。
恩格斯於1820年11月28日,生於德國萊茵省的巴門城。父親是個工廠主。1834年10月恩格斯上中學讀書,由於父親的反對,1837年9月他在尚未讀完最後一學年時就被迫去巴門學習經商,走進了巴門紡織廠的營業所。1838年8月,恩格斯又被父親送到德國北部的不來梅市學習經商,在父親的朋友洛伊波德的貿易公司當辦事員。
恩格斯並不喜歡經商,而喜歡讀書和寫作,喜歡研究科學和政治。他很早就發表作品,在不來梅與進步文學團體青年德意誌派建立了聯係,支持他們的進步的民主主義傾向特別是首領白爾尼的激進民主主義主張。在青年德意誌派的影響下,1839年春,恩格斯以“弗裏德裏希·奧斯渥特”的筆名,在《德意誌電訊》雜誌上發表他的第一篇論文《烏培河穀的來信》,把對宗教的批判與對德國的封建主義、資本主義的批判緊密地結合起來。
1839年春夏之交,處於宗教信仰和無神論十字路口的恩格斯,在經曆一場痛苦的思想鬥爭以後,在自己的頭腦中推倒了“上帝”這個崇拜的偶像,掙脫了宗教迷信的枷鎖,渴望找到一個偉大的新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