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涼每愛倚長鬆,無礙翻來天籟重。
坐久不知時與刻,梵樓遙報午時鍾。
寅歲隨來侍宴辰,分別一瞬七旬竣。
命皇妣領聖母覲,恩諭曾稱有福人。
除回憶舊事之外,有時,乾隆太上皇也想到了將來。嘉慶三年春,乾隆太上皇的玄孫載錫成婚,乾隆太上皇極盼其來年生子,好使自己在玄孫之外再見來孫;再有,當時乾隆皇帝已經八十八歲高齡,很希望再能活上十二年,湊成一個整數,開創一個帝王年齡史上的新記錄。嘉慶三年八月,他在一首詩中道出了這種心情:
仰望如霄上,俯臨欣目前。
一身親七代,百歲待旬年。
願謂元者勉,喜瞻來者連。
自知不知足,又願庶應然。
乾隆太上皇雖然祈求長壽,但對於自己的後事,他也做了一些安排。其中著手最早的是陵寢的選擇和修建。乾隆皇帝即位之初,本想在易州建陵。後來,又慮及雍正皇帝和自己相繼於此建陵,後世子孫勢必群趨而西,“則東路孝陵、景陵將日遠日疏,不足以展孝思而申愛慕”。因而改令於遵化一帶選擇建陵地址。乾隆七年三月,大學士回奏,勝水峪一帶“地傍祖陵,土色細潤,自屬吉壤”。於是乾隆皇帝決定在此建陵,並在此後不久正式破土動工。孝賢皇後去世後,為了早日將其梓宮下陵安葬,在乾隆皇帝的嚴旨督催下,工程得以加快進行。於乾隆十七年,地宮建成。是年十月,乾隆皇帝親送孝賢皇後梓宮奉移地宮,並對工程修建之“堅固宏整”甚表滿意。乾隆三十八年,陵寢修建工程最後完成。從此之後,轉入歲修階段。歸政以後,在考慮後事安排時,乾隆太上皇又慮及自己建陵遵化,恐怕因此而使西陵遭到冷落,因而又再次作出決定:自嗣皇帝以下的後世子孫為帝者建造陵寢時,應“各依昭穆次序迭分東西,一脈相聯,不致遞推遞遠”。嘉慶二年時,又派遣戶部尚書範宜賓、禮部尚書德明、總管內務府大臣組布等人再次對陵寢進行修葺。
除修建陵寢之外,對於自己身後的喪禮、諡法,乾隆太上皇也都做了一些安排。關於喪禮,他規定按曆代帝王先例,以日易月,二十七日除服;不得仿效古禮,行三年之喪。他說:“將來嗣皇帝如欲仿行古禮,當思天子之孝,與士庶異;我皇清之製,與漢姓殊。嗣皇帝仔肩重器,惟當效法祖宗及朕敬天愛民、法祖勤政,勉承付托,此即孝之大者。”關於身後諡典,他也表示,隻能諡之為“宗”,而不得諡之為“祖”。
由於乾隆太上皇年事越來越高,進入嘉慶三年以後,他的健康狀況已經愈來愈差,失眠、健忘症狀也更加嚴重。據當時朝鮮使臣觀察的情況是:“太上皇容貌、氣力不甚衰耋,而但善忘比劇。昨日之事,今日輒忘;早間所行,晚或不省。故侍禦左右,眩於舉行。”身體既已如此虛弱,自然易於感染疾病。是年十一月,就在臣下計劃為他籌辦九旬慶典之際,乾隆太上皇卻因籌辦平定白蓮教起義事務過於勞累焦慮染上了風寒。雖經禦醫盡力調護,不久即愈,但卻留下了頭目昏眩的後遺症:“飲食漸減,視聽不能如常,老態頓增”,精力也大不如前。
嘉慶四年正月新正,乾隆太上皇尚出禦乾清官,接受嘉慶皇帝以下王公百官的朝賀。次日,病情突然惡化。聞知此訊,嘉慶皇帝急率禦醫趕赴養心殿救護。這時,已經進入彌留之際的乾隆太上皇握住自己指定的這個嗣皇帝的雙手,“眷愛拳拳弗忍釋”,之後即進入昏迷之中。延至次日淩晨,這個臨禦天下六十三年的老皇帝滿懷著在位周甲、眼觀七代的滿足和未至百齡、不見來孫的遺憾離開了人世,終年八十九歲。
由於乾隆太上皇駕崩時已達八十九歲高齡,幾乎超過了自有清以來所有的帝王,兼之以三年前已經舉行了傳位大典,因此,上至朝廷百官,下至黎民百姓,對於乾隆太上帝的歸西都不覺得意外和突然,“皇城之內,晏如平日,少無驚動之意,皆曰:‘此近百歲老人常事,且新皇帝至孝且仁,太上皇真稀古有福之太平天子’雲”。
與此同時,朝廷關於乾隆太上皇喪事的操辦也有條不紊地循例進行。當天,他的遺體即移殯乾清宮,嘉慶皇帝以下所有妃嬪、親王、公主、福晉以及文武百官皆剪發成服,並成立了由睿親王淳穎、成親王永瑆、儀郡王永璿和大學士和珅、王傑等共同組成的治喪機構。幾天之後,和珅雖被捕拿治罪,但各種治喪活動卻仍然照常舉行。正月間,先後上其尊諡為“高宗純皇帝”,並將梓宮移殯觀德殿;二月間,決定開館纂修《高宗純皇帝實錄》;三月,將乾隆皇帝陵寢定名為裕陵。是年九月初二,嘉慶皇帝奉乾隆太上皇梓宮自京發引。十五日,安葬裕陵地宮。從此,一代明主乾隆便永遠地安眠在自己生前最崇敬的皇祖康熙皇帝景陵西麵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