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1 / 1)

康乾百年盛世是大清國的驕傲,是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落日的輝煌。高踞於盛世之鼎的乾隆,令萬民俯仰,令現代政治家歆美。

這位秘密立儲製度的第一個受益者,少年時期就博得皇祖康熙帝的垂愛,被帶入宮中“養育撫視”。其父雍正即位不久,便密定他為儲君。經祖父兩代聖主的言傳身教、刻意栽培,使他深諳傳統治國的要訣及其統禦之術的精髓。登基之後,一展雄才偉略,使大清王朝走向鼎盛。

乾隆在位六十年,加上三年太上皇生活,執掌最高權力達六十三年之久,將近清王朝的四分之一,是中國封建社會執政時間最長的皇帝。

即位之初,乾隆參酌時局,確立了寬嚴互濟的施政方針。為了緩和社會矛盾,他寬待前朝欽犯,限製、打擊僧道,禁除祥瑞,一掃雍正朝的敗政。

為了整頓吏治,乾隆采取明罰飭法的策略。他麵對層出不窮的貪汙案,嚴刑峻法,屢誅大員。幾十年間,位尊權重者也好,皇親國戚也罷,若有不法,嚴懲不怠。這種無所假借的舉措,確保了吏治的清明,有效地維護了社會的安定。

乾隆秉承康熙、雍正遺誌,繼續推行賦稅、財政方麵的改革,在全國範圍內完成了“攤丁入畝”工作;遇到荒旱災年,照例免征賦稅。他曾先後五次下諭,全免天下錢糧一年,其他蠲名更是不可勝數。這一做法,有力地改善了農民及小地主階級的處境,促進了農業的發展,把社會經濟推向繁盛的頂峰。

此外,乾隆也鼓勵墾荒,延長起科年限,使耕地與人口數量顯著增加。但與此同時,伴隨經濟的繁榮,土地兼並也在加速地進行。自乾隆四十三年起,因他寵信權臣,聽任貴族、官僚、富商和地主豪紳掠奪土地、聚斂財富,致使朝政日趨腐敗,大小官吏貪汙成風。雖然他屢行重典,大獄頻興,但其風自若。晚年的乾隆卻沉浸在他的“十全美夢”之中,美夢醒來,已是四夷交侵,狼煙遍地,已不再是輝煌的盛世景象。

如果說乾隆在政治上、經濟上各有瑜瑕的話,那麼他在鞏固邊境、安寧國家方麵的功績則無可厚非。他統帥軍隊,二平金川、兩征準部、統一回疆、抗擊廓爾喀、南征緬甸、用兵安南、平定台灣林爽文起義,成功地穩固了清廷在邊疆地區的統治,為近代中國底定了版圖。

乾隆武略超群,文治功夫也十分了得。他開館纂修《四庫全書》是他在文治方麵的一大成績。這項巨大文化工程的峻工,對保存中國古代文化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同時也應看到他對全國圖書進行查禁、刪銷,製造文字獄鉗製人民思想方麵的危害。

本書真實、生動的記述了乾隆皇帝豐富多彩的人生曆程,並對他為政施策的功過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再現出一個真實的乾隆大帝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