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言 就是低到塵埃,也要活出花樣來(1 / 3)

王千馬(內地)

最近比較煩/最近情緒很down/每天看新聞都會很想大聲尖叫/但髒話沒用大家隻會嫌凶/我改變自己發現大有不同

——吳莫愁演唱《改變自己》

不要怕/不要怕/無論嚴寒或酷暑/不要怕/不要怕/無論傷痛或苦難/不要怕/不要怕

——吉克雋逸演唱《不要怕》

這個時代給“8090”製造的落差顯然有些大。在很多人眼裏,我們這群獨生子女,是幸福的小皇帝小公主,是被父母喂養大的一代。然而,當我們被拋進社會之後,社會卻顯現出另外一種麵目,迥然於和風細雨,迥然於慈愛。我們期望著直掛雲帆濟滄海,到頭來卻發現現實是死水微瀾。

我們不得不麵對這樣的現實:資源被壟斷,貧富差距被急劇地拉大;階層固化,上升通道被堵塞;個人再努力,有時也改變不了自己的命運;外麵的花花世界,看上去選擇很多,卻讓我們容易選擇焦慮,甚至無從選擇……我們不甘,我們不服,我們要呐喊。可是,我們呐喊聲很微弱。表麵上,我們有很多表達渠道,但我們的聲音往往不是被無意淹沒,就是被有意覆蓋。

80後夠苦了,90後更慘。

曾有人將英國年輕一代稱為“iPod一代”,“iPod”不是蘋果iPod播放器,而是insecure(不安全的)、pressured(壓抑的)、over|taxed(稅負過重的)、debt

idden(債務纏身的)的縮寫。這又何嚐不是當今中國年輕一代正麵臨的嚴峻問題?

就是低到塵埃,

也要活出花樣來序言我們又何嚐不是“iPod一代”?

“在夢境的邊緣中掙紮,在沉默的空氣當中蒸發,當夢想在現實中推擠……”

有人選擇了堅強。有人選擇了歌唱。

在2012年度第一屆《中國好聲音》的最終PK台上,是兩張90後的麵孔,一張是長得很妖孽也很有“破壞性”的吳莫愁,一張是不太帥氣的梁博,他們憑著自己對夢想孜孜不倦的追求,一路過關斬將,攀上了夢想的第一個巔峰。次日,我在自己的微博上這樣寫:“這是90後的勝利。在70後眼裏,80後乖張叛逆。在80後眼裏,90後無可救藥。不過,當90後的吳莫愁和梁博站在《中國好聲音》的最終PK台上,他們誰勝誰負已經不重要了。他們用自己的努力和演唱,為90後賦予了更多的正能量:我們也是有夢想的一代。”

隻是,這些還不夠。我注意到,在此前“4進2”的比賽中,吳莫愁選擇了一首《改變自己》。可以說,這是90後唱給90後的心語,也是整個“8090”麵對當今時代快速變遷中的紛亂與不安時,主動所作的自我宣言。

的確,髒話沒有用,以暴製暴隻會讓世界更糟糕,陷入惡性循環。

那麼,不如改變自己吧,你會發現結果大有不同。

改變自己,並不容易。在我主編的《一個人奮鬥·獨活與無法獨活》①一書中,幾位70後站在過來人的角度上,給了“8090”幾聲棒喝。棒喝其實不是敲打,而是頓悟。他們認為,獨立、秩序、常識、尊嚴、綻放是當下新青年的五大關鍵詞。在其中,我們說道:

我們首先得找到自我,認清價值才能張揚個性、獨立思考;其次,個體認識有差距,所以個體與個體之間、個體與社會甚至國家或民族之間不一定完全協調,所以必須具有法製意識並尊重秩序;再次,個性在秩序規範下,我們還需要思考曆史、眼觀世界,這就是所謂常識——事實上,尊嚴也是常識的核心價值……進而,懂得社會常識、尊嚴之後,便是追求自我實現——個人的幸福花朵經曆自我完善的全過程之後終將綻放——此時,世界因你而不同。可以說,這幾大關鍵詞在今天也不過時,如果我們對70後的棒喝抱以友善之心,不妨多聽聽。不過,隨著越來越多的80後奔赴三十而立的陣營,年歲的增長,閱曆的增加,我們對自身的生存處境,以及如何改變自己,也會有更加清晰的理性認知。我們需要指點,卻已不需要別人對自己指指點點。

所以,我更想建議大家,不妨多聽聽80後對此又是如何發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