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眾人都對高科技公司趨之若鶩時,巴菲特仍然堅持其保守的價值觀。他說他對兩類股票不感興趣,一類是公用事業股,理由是利潤固定的行業從來不在他的投資範圍之內。另一類是高科技公司股票,“我自己對這類公司捉摸不透。如果我不懂,我就不投資。”四十多年來,無論經濟繁榮與否,巴菲特所持有的股票總體表現是出色的,它的平均收益率達到百分之二十八點六,從未出現過年度虧損。即使是在上個世紀的亞洲金融風暴波及全球時,巴菲特仍然以其穩健的風格,成為全球投資者競相仿效的楷模。
在巴菲特的事業生涯中我們看到,在投資領域,如果你要做出成績,就一定要有獨立而有效的運作方式,對自己不熟悉的領域和不感興趣的領域不要去投資,能夠看到最大的利益差價會在什麼樣的地方產生,並且不盲從於他人,這才是一個優秀的投資者應該具備的。
樹立風險意識:理財不是簡單的投資
提起理財投資,馬上會有人聯想到,投資理財不就是如何將10萬元變成100萬、1000萬元嗎?在這種錯誤認知的驅使下,不少人迷醉在股市神話裏,做起了一夜暴富的美夢。極少數運氣好的人也許中了頭彩,發家致富。更多的人則是資金被套牢套現,最後血本無歸,身背巨債。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出現這種情形,人們一般歸咎於技術操作上的失誤。其實,除技術原因外,更重要的是理財觀念不正確。作為個人和家庭,你如果想打理好自己的私人資本,首先就得樹立起正確的理財觀念。
作為投資者,你若想你的投資有本有息,那麼這種投資伴隨的將是較低的收益。你若想你的投資獲得較高的回報,那麼你將同時承擔較高的投資風險。
首先,理財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它隨個人和家庭以及市場的變化而變化。
比如隨著個人或家庭收入的提高或減少,日常消費水平也隨之提高或減少。又比如年輕人身強體壯、頭腦敏銳,又無後顧之憂,因此在私人資本的處置上,盡可放手一搏,做進攻型投資者。
對中年人而言,正處於事業和財富創造的收獲期,但同時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負擔重,不宜冒進,應做攻守兼備型投資者。
而人到老年,醫療健康方麵的需求越來越旺,但賺錢的能力已落入低穀,進入被動消費(日常生活消費、醫療保健消費)的高峰期,而保險公司的保險費越來越貴,甚至不予承保了。因此在投資上,應做防守型投資者。
每個人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及風險的承受能力來選擇理財產品,不要隨波逐流。
其次,遵循終身快樂理財原則。
如第一課所言,理財的終極目標是快樂,自由。即在個人和家庭經濟生活中建立三個體係:一是與收入相對應的日常生活消費體係,做到合理消費。二是與個人和家庭環境相對應的避險體係,做到未雨綢繆。三是建立起與個人和家庭承受能力相對應的風險投資體係,學會掌握風險投資市場的運行規律,瞅準最佳時機投資,以追求私人資本效益的最大化。
理財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時間和耐心,不可能一夜暴富。尤其是家庭理財,首要是保障資產的安全性,盈利性是第二位的。所謂“終身理財,終生有財”。
再次,全部投資工具都是一柄雙刃劍,沒有最好,也沒有更好。
在現代社會經濟活動中,任何一種投資工具,都有優劣兩麵。例如儲蓄和國債,它的優點是投資安全,收益穩定;缺點是收益率太低,難以抵消通貨膨脹帶來的損失壓力。而股票的優點是收益回報率高,但同時也要承擔投入資產大幅縮水的風險。
家庭可供選擇的投資工具中,一般分為兩類:一類為避險工具,包括現金、銀行存款、保險、黃金、債券、外彙、房地產等等;一類為風險投資工具,包括股票、證券投資基金、期貨、各種紀念幣卡、古董字畫、彩票等等。
其實避險工具與風險投資工具之間沒有截然的區分。它們的區別僅僅在於避險工具投資的風險小,利潤回報少;而風險投資工具,相對避險工具,投資風險大,當然獲得高額利潤的可能性也更大。避險工具如果運用得當,抓準時機,有時也能獲得較大利潤。